从古至今,没有人愿意战争的发生,战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发生。古时候,总会有人渴望更高的权势和更加辽阔的领土,于是,他们挥动着手中的武器,南征北战,将淋漓的鲜血沾染在他们试图得到的每一寸土地之上。
这样的做法理所当然是残忍的,是当时经历过的人们所无法接受的。若是将其留给后人来评说,那么一定会有人秉持着不一样的看法,认为这些战争的发生,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就拿唐朝来举例,其曾经在新罗的请求之下,与其联合打败了新罗附近的百济以及离新罗不远的高句丽,而就在唐朝希望收拢这两处,在其上建立自己的统治的时候,新罗却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发动了对唐朝的战争。而在双方交战的过程当中,“买肖城之战”无疑是最有名的一战。
那么,唐罗之间的“买肖城之战”都发生了些什么呢?最终的战争结果如何?又对两个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唐朝和新罗之间战争的爆发
唐朝和新罗之间之所以会爆发战争,归根结底只能用一个四字成语来总结,那便是新罗“恩将仇报”。
在最开始的时候,新罗与唐朝的关系非常亲密,所以在新罗受到百济与高句丽的联合攻击时,新罗第一时间跑来唐朝寻求帮助。明眼人都知道这场仗很艰难,但是唐朝讲求义气,肯定不能眼看着新罗被灭国,所以即便万般难打,唐朝也还是同意了发兵。
为了这场战争,唐朝耗费了无数军力与物资,终于成功打下了百济和高句丽。在战争结束之后,由于这两处地方都是唐朝拿下来的,所以唐朝自然而然地要在这两处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将其归为几有。
没想到,先前还低声下气寻求帮助的新罗竟然不干了,他们在已经安全了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表示百济和高句丽应该是他们的,他们霸占这里,称雄半岛。
毫无疑问,唐朝绝对不可能咽下这口气,那么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自然只能用拳头来说话了。于是,为了争夺这两处地方,新罗与唐朝反目成仇,两方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并且这一打就是七年多。
二、史料记载当中的买肖城之战
在这七年当中,双方爆发的战争数不胜数,但是若是说起最有代表性的一场,那还要数“买肖城之战”。
为什么“买肖城之战”如此特殊呢?这是因为,历史上对这场战争的记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在《新唐书》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李谨行作为安东镇抚大使,将军队驻扎在买肖城,并且在此处与新罗之间进行了三次战争。三次均大获全胜。在战争结束之后,法敏派遣了使者前往大唐谢罪,而后大唐的诏令颁布,恢复了法敏的爵位。
由此可见,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唐朝在买肖城一战中应当是大获全胜才是。但是同样作为史料的《三国史记》却不是这样写的,在《三国史记》当中,是这样记载的:李谨行率了二十万大军驻扎在买肖城,却被新罗击败,新罗得到了唐朝的战马三万多匹,一众将士对新罗俯首称臣。而后,新罗派遣使者前往大唐进贡。
将这两种记载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三国史记》当中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首先便是战争的结果,若新罗真的打败了唐朝,那为什么最终的结果是其派遣使臣前往唐朝进贡呢?而除了这一点以外,唐朝的“二十万大军”以及“三万多匹战马”也相当不合理,难道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唐朝竟然会出动如此巨大的兵力吗?
当然,这些都只是处于惯用思维才会产生的质疑,若要真的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那么还要结和当时的真实情况。
唐朝曾经派遣李谨行和高侃这两位将军出兵讨伐新罗,而根据史料的记载,唐朝的行军总管基本上每人能够率领两万大军,也就是说,李谨行和高侃二人的兵力相加,大约有四万左右。
这个数字与《三国史记》中关于二人兵力的记载基本没有出入,因此,“四万军力”这一结果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了。
这一数字与后来的“二十万大军”可以说是相差甚远,即便是“唐朝后续又继续派兵”这种说法也根本无法支撑。
的确,在这之后,唐朝又派遣军队讨伐新罗,但是这一支军队在七重城之战之后便转而前往了吐蕃战场上,根本没有留下来与李谨行和高侃的队伍汇合。所以由此可见,唐朝的兵力最多也就是四万多人,根本不可能到二十多万之多。
这样看来,《三国史记》当中的“二十万大军”未免有些太夸张了,而既然这个数字不对,那么“三万多匹战马”更是没有什么信服力了。
要知道大军一共才四万多人,而即使每个人都配备了战马,那么这三万多匹被俘虏的战马也基本上达到了唐军全军覆没的程度。既然如此,那么李谨行作为主将,即便回到了唐朝也必定逃不过重责。
可是,根据《旧唐书》上的记载,李谨行在之后的几年还依旧活跃在与吐蕃对战的战场之上。试想一下,倘若他真的打了全军覆没的败仗,唐朝又怎么可能会放心把战场继续交给他呢?
李谨行既没受到惩罚,也没被剥夺将军的身份,由此可见,买肖城一战中唐军损失三万多匹战马的记载一定是与史实不符的。
既然“二十万大军”与“三万多匹战马”都是假的,那么《三国史记》中所记载的新罗战胜了唐朝,其真假就更是有待斟酌了。
三、真正的买肖城之战
既然《三国史记》中对于买肖城之战的记载与真实的战争有所出入,那么,真正的买肖城之战是什么样的呢?
在历史上,与买肖城之战同样发生在新罗北线的战争一共有五次,前两次的主将为刘仁轨,后三次的主将为李谨行。刘仁轨负责的前两次战争中,新罗可以说均是以惨败告终,刘仁轨在这两场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常突出的军事能力,所以班师回朝之后,唐朝为其加官进爵,将其封为了“公”。
在刘仁轨离开战场之后,接手都便是安东镇抚大使李谨行了。他继续攻打新罗,在包括买肖城之战的三次战争中均取得了胜利,占领了新罗大部分的领土,甚至有了要朝新罗腹地逼近的架势。
这个时候的新罗已经根本没有能力与唐朝一战了,他们不仅马上就要失去了占领一时的百济,若是再打下去,他们甚至要失去新罗这个原本属于他们的国家。于是,新罗纵然万般不愿意,也只能投降。新罗王金法敏向唐朝低头请罪,表示只要唐朝能够退兵,新罗愿意俯首称臣。
最终,唐朝放了他们一马,让李谨行退了兵,将新罗重新设置成了唐朝的鸡林州,又赦免了金法敏的罪行,将其封为了这里的大都督。当然了,新罗与唐朝何止是千里之远,倘若金法敏等李谨行打到家门口再上表投降,那么新罗很有可能早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金法敏到底是什么时候投降的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历史上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确切记载,但是根据新罗使臣进唐的时间,可以猜测金法敏或许是在刘仁轨打赢了两场战争之后就向唐朝投降了。
而之所以在新罗投降之后又发生了李谨行带领的三次战争,是因为使臣抵达唐朝需要很久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双方都需要等待唐朝对这件事的回复,所以李谨行出于对己方利益的考量,又往前打了打,这才会出现后来的三次战争。
在新罗投降之后,唐罗之间的问题终于有了一个答案,唐朝对其很宽容,不仅重新将其纳为了藩属国,还让金法敏重新成为了那里的大都督。
不过,新罗的态度却十分让人寻味,其虽然看上去投降了,但是内里却仿佛藏着一颗随时准备再反一次的心,在唐朝派大臣去支援其他地方的战场时,曾经与新罗士兵在路途当中相遇过,按理来说,若是友军,应当友好让行才是,但是新罗的军队却向唐军发难,使得两方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一度让唐朝以为新罗又要反叛。
出人意料地是,在金法敏给朝廷的上书当中,却非常惶恐的表示新罗绝对没有这个想法,后来也确实没有做出过什么对唐朝有危害的事情,两方最终也算是相安无事了。
参考文献
《七世纪中叶唐与新罗关系研究》
《三国史记》卷6《文武王纪》
《资治通鉴》卷《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下》
《新唐书》卷《新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