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十八)
说道《淮南子》
奇人奇文奇书
刘安(前-前),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安是豆腐的创始人,著有《淮南子》。
另外很有趣的是,明朝罗颀在《物原》中提到前汉书刘安做豆腐的记载。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现在在淮南市火车站广场前还有刘安的骑马雕像,每年九月有豆腐节。
《淮南子》因淮南王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安的父亲刘长是汉高祖的庶子,封为淮南王,刘安作为长子,承袭父爵,故亦称淮南王。刘安初封阜陵候,文帝十六年(前年)封淮南王,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即《淮南子》)21卷,《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20余万言。著《离骚传》,在哲学上,刘安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道”产生的。政治上则主张“无为而治”,但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并提倡变古。
刘安撰作《淮南子》的目的是针对初登基帝位的汉武帝刘彻,反对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刘安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但潜心治国安邦,著书立说。
刘安爱贤若渴,礼贤下士。淮南国都寿春成了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刘安和众门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据高诱序言,鸿烈,读音为hónɡliè,汉语词语,指伟大的功勋;淮南子内篇的别名。「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淮南子》除《内篇》、《外篇》外,另有《道训》2篇,又著诗歌《淮南王赋》82篇、《群臣赋》44篇、《淮南歌诗》4篇、《淮南杂星子》19卷、《淮南万毕术》。内容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领域,包罗万象。这些著作中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淮南子》成书于西汉初年,于汉景帝、汉武帝之交时撰写的一部论文集。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少子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淮南厉王因“谋取”获罪,流徙途中绝食而死,后淮南厉王的封地被一分为三,刘安被策封为淮南王。刘安曾罗致宾客数干人,内中不乏硕学之士,共同编定《淮南子》一书。最后一篇名《要略》,是全书的序言。从《要略》看,全书写作有统一的计划和安排。但从内容看,并未完全统一。
《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杂家”是有道理的。书中内容,除道家思想外,还兼收了儒家、法家、阴阳家之言。范文澜先生说:“《淮南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仍表现出一定的融合倾向。”
在《淮南万毕术》中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据考证“曾青”是指铜的化合物,有的科学工作者认为是铜绿,说法不一。
刘安好黄白之术,召集道士、儒士、郎中以及江湖方术之士炼丹制药,最著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晋昌、毛被、左吴,号称“八公”,在寿春北山筑炉炼丹,偶成豆腐。刘安因之被尊为豆腐鼻祖,八公山也因此而得名。
刘安的制国思想是“无为而制”,对道家思想加以改进,不循先法,不守旧章,遵循自然规律制定了一系列轻刑薄赋、鼓励生产的政策,善用人才,体恤百姓,使淮南国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
尽管刘安的治国政策得到百姓的拥护,可是在那独尊儒术的时代,他所奉行的道家思想,屡遭谗言。汉武帝元狩年(公元前年),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后因谋反案发而被迫自杀。
一部《淮南子》,包含了诸多中华文化的精髓。《淮南子》不仅有自己独创的东西,而且杂采众说、丰富多彩,胡适赞之为“绝代奇书”,而梁启超则称之“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有人说,《淮南子》有集史料大成之功,刘安的贡献就是传播了这些文化,使其更深入人心。比如,很多成语典故,在其之前的典籍中就有,但其中一部分典籍失传了,通过《淮南子》而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在查找某个典故的出处时,往往写着:源自《淮南子》。
高诱在序中指出此书的思想内容:“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其义著,其文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
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四库全书总目》亦归入“杂家”,属于子部。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淮南子》的思想内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对于儒家思想主要阐述了儒家的性善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道家思想主要阐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道家的修身养性思想。文学成就的表现,《淮南子》中有大量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作者对秦汉年代的治乱经验进行了叙述,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
《淮南子》的思想内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对于儒家思想主要阐述了儒家的性善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道家思想主要阐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道家的修身养性思想。文学成就的表现,《淮南子》中有大量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这些都是富有想象的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文学理论非常丰富,对许多文学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其文学理论有着很强的文学色彩,包括文与质的关系、文学创作论以及文学的情感论等。作品在语言艺术上非常讲究,注重遣词造句,对偶、骈俪化倾向非常突出,并且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艰深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淮南子》原书内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至今存世的只有内篇,现今出版版本,大多对内篇进行删减后再出版。“说林、说山、人闲诸篇多纪古事”。这部书的思想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夹杂着先秦各家的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杂家类。
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刘文典写有《淮南鸿烈集解》
作者对秦汉年代的治乱经验进行了叙述,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这部书思想深刻,理论丰富,它涉及历史、政治、天文、地理、医学等多个方面,对各个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是流传至今的一部绝代奇书。
《淮南子》的思想倾向
后人读此书,无不以为此书只是一部意在求仙访道博采黄老言的道家之书而已。而黄老道则为汉初文景以来所尊之官学。殊不知,此书乃是建元初年间激烈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辩论的产物。
《淮南子》一书现存思21篇,最后一篇名《要略》,是全书的序言。从《要略》看,全书写作有统一的计划和安排。但从内容看,并未完全统一。《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杂家”是有道理的。书中内容,除道家思想外,还兼收了儒家、法家、阴阳家之言。范文澜先生说:“《淮南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仍表现出一定的融合倾向。”
(一)《淮往南子》与先秦道家思想
在宇宙观本体论方面,《淮南子》继承了先秦道家的思想,并加以唯物主义改造。
该书《天文训》说:“道始于虚霩”、“道始于一”,认为在天地未形之前,整个宇宙是个浑然一体、没有定型的“虚霩”,是个浑涵未分的“一”。《原道训》说:“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圆不中规,方不中矩,大浑而如一。”据上可以这样分析:“道”是“虚霩”之道,是“一”之道,归根结底,是物之道。这就把先秦道家“道生物”的观点,改造为“物有道”的观点,这是明确的唯物主义。
在宇宙生成论方面,该书《天文训》指出:“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认为:宇宙之气“清扬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阳为日,阴为月,阴阳分化为四体,这是明确的宇宙构成论,在近代科学出现以前,几乎成为古代唯物主义公认的定论。
《淮南子》还对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观点进行积极的改造和谈释,明确指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的主动行为。
《修务训》中批评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消极无为论,指出:历史上公认的“先圣”都是积极有为的,如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发明医药,“一日而遇七十毒”;尧积极从事政治管理与社会教化,“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郡,南到交趾,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鲸于羽山”;舜“辟地树谷,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禹休风榨雨,“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阔”;汤夙兴夜寐。勤于政务。这些古圣先王,一生致力于兴利除害,屡建奇功,“圣人忧民如此其明也,而称以‘无为,岂不悖哉!”此可知:“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成者,未之育也!”
该篇给“无为”以一种正确的解释,它说,老子的无为决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工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得:之其自生,则鲸、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也。”这是《淮南子》关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正确说明,把先秦道家思想大大升华了。
顺便指出,《淮南子》与汉初黄老学派也有密切的关系。汉初假:托黄帝以为书名的著作甚多,大都失传。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道原》、《经法》、《称》、《十六经》四篇古佚书。《淮南子》与这四篇黄老帛书有一定的关联。
《原道训》与《道原》都是论“道”专篇,言辞极为一致。此外其他相互仿佛之处也很多。如《从间训》:“祸福同门”,《经法》:“祸福同道”;《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阅一孔”,《十六经》:“万物之多,皆阅一空;《诠言训》:“圣人不为始,不专己,循天理,不豫谋,不弃时,与天为期,不求得,不辞福,因天之则”,《称》:“圣人不为始,不专己,不豫谋,不为得,不辞福,因天之则。”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淮南子》汲取道家思想营养的比重较大。
(二)《淮南子》与先秦儒家思想
首先,《淮南子》继承并发挥了先秦儒家“仁者爱人”的原始人道思想。《主术训》说:“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又说:“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仁者爱其类也,智者不可惑也。”这一观念是来自先秦儒家而又高于先秦儒家的,特别是《淮南子》对“人道”、“人类”概念的使用,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有重要价值的。
《淮南子》也主张以民为本。《把论训》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主术训》说:“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在此基础上,《泰族训》提出以仁义治国:“所谓仁者,爱人也;所谓知者,知人也,爱人则无虐刑矣。知人则无敌政矣。治由文理,则无悖谬之事矣。刑不侵滥,则无暴虐之行矣。”这可以视为孔孟“德政”、“仁政”学说的进一步弘扬。《淮南子》主张人性本善。《泰族训》认为“人之性有仁义之资”,这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不过不完全认同孟子。
《淮南子》强调“仁义之资”必须与后天教育相结合,才能臻于完美:“故无其性,不可教训;有其性无其养,不能遵道。茧之性为丝,然非得二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卵之化为雏,非呕暖覆伏累日积久,则不能为雏。人之性有仁义之资,非圣人为之法度而教导之,则不可使向方。”即是说,善性是内在根据,教育是后天条件,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成人之善,这显然与孟子偏重于反本内求有所不同。至于把外部条件归结为“圣人之教”的观点、是古代哲学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共同缺点。
(三)《淮南子》与先秦法家思想
《淮南子》继承、发挥了商鞅、韩非的历史进化观念,提出:社会生活是变迁的,法令制度也应当随时代变迁而更改,即令是“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记论训》说:“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民主,。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又说:“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是也。”这些言论,从思想观点到具体言词,与商、韩是一脉贯通的。从当时社会现实看,“汉承秦制”,未加彻底改造。景、武之交,汉王朝的经济已经恢复,客观上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制度,
当然这套制度决不完全等同于商、韩所鼓吹的制度,但是法家更法改制的思想原则,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可贵的是,《淮南子》认为法令制度的制定,应适乎人群之需要,应考虑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主术训》说:“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这显然是比先秦法家更进步的观点,其所以如此,也是儒法融合的结果。
《淮南子》与《吕氏春秋》有没有关系?从原著看,《淮南子》无一字提到《吕氏春秋》,这可能与汉初反秦气氛有关。但事实上,正是《吕氏春秋》给予《淮南子》以最大和最直接的影响。两本书都是由上层贵族亲自主持,招揽众多学者集体写成的。成书的程序都是先拟定计划,次分头撰写,最后综合编纂。书的结构统一,篇目规整,理事相连,言辞精审。
两书都是总结先秦各家学说,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能贯通天地人的庞大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大帝国提供全面的思想理论根据。所不同的是,《淮南子》成书之时,处于黄老盛行的文化氛围之中,因此对道家学说特别看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淮南子》是集黄老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当然这绝不妨碍它也融和摄取了道家之外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
《淮南子》的特质与文学贡献
《淮南子》全书21篇中,分别为原道、俶真、天文、地形、时则、览冥、精神、本经、主术、缪称、齐俗、道应、汜论、诠言、兵略、说山、说林、人间、修务、泰族、要略。全书涵盖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农学、医学、军事、哲学面布道说陧,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保留了大量传说、神话、寓言,极富韵味与哲理,也极富文学味。
刘安亲历了“文景之治”,对汉初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切身感受,他的思考更为长远:治国理政必须有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同时应该有一套基本的规范。他认为只有建立在一定理论之上的制度规范才能够坚持下去,进而实现长治久安。这就是他在《淮南子·要略》中所说的“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风,以储与扈冶。”
作为经世致用之书,应该摒弃门户之见,吸纳各家之长。淮南王门客众多,不少人是先秦各家学派的继承人,带来了各家学说的思想精粹,为黄老哲学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淮南子》中也得到反映。
因此,《淮南子》集众家之说而归之于道,具有“道学为本,诸子为用”的显著特征。它秉持自然天道观和“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同时又对儒家、法家、兵家、墨家、刑名家等诸子百家思想进行了有选择地继承,并与汉初治国理政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经天纬地的理论架构。它认为万事万物都必须接受“道”的指引和制约,遵循自然天道则政通人和,事业兴旺;违背自然天道必然遭到失败,受到惩处。大道无形,无所不在,天地、人间、事物因果都受自然天道的支配。人君之道就是修德率下,人臣之道就是各守本分,人民之道就是遵循法度,事物之道就是因果互为。而作为最高统治者,尊奉自然天道,以高水准的道德修养施政,以道德力量化育万物就能长治久安。
可以说,《淮南子》对治国理政提出了一整套有价值的理论,政治伦理、秩序意识、民本思想、廉政主张等等,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是我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巨著。
《淮南子》是神话传说和成语的宝库。许多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成语典故,出自它或经由它而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中有中国四大神话之称的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共公触山、女娲补天在《淮南子》中都有记述。其中嫦(妲)娥奔月是《淮南子》原创神话。每一则神话故事都反映出古人的智慧和期盼,体现出古人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大无畏精神。这些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不少被改编成戏剧、小说、电影,如《嫦娥奔月》、《女娲补天》、《伯乐相马》、《西门豹治邺》、《卧薪尝胆》等,是对今人精神的感召和智慧的启迪。其它如仓颉造字、夸父逐日、抱璧泣血等,既是历史故事,也是传世文献。而塞翁失马、刻舟求剑、螳臂当车、一叶障目等,无不充满哲理与智慧。
出自《淮南子》的成语故事也非常多。目前常用成语约1万条,《汉语成语词典》收成语约1.02万条,《古今汉语成语词典》收成语1.5万条。这两部词典从《淮南子》中摘录的成语据粗略统计有条,约占成语总数的1%。经过近年的进一步整理发现,出自《淮南子》的日常成语及收入各类辞书的成语多达余条。
《淮南子》的科学思想以及成就是同时代的巅峰。书中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表述,流传至今,是千百年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经典。
其它如天文学史中的五星、黑子、彗星及地震,物理学中的光学、力学、磁学,化学中的炼丹术及纺织科学印染科学,农学、水利、气象、物候,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医学中的预防观、养生观、疾病及药物治疗,生物学中的生物进化、物种分类、自然选择及生物资源的保护利用,乐律中的五音、十二律、旋宫法,以及度量衡等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独特建树。
《淮南子》为何由《淮南鸿烈》、《淮南王书》而称作《淮南子》呢?一方面是古籍分类的原因,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后人对《淮南子》推重。
中华文化典籍可谓汗牛充栋,在传承中有些渐渐亡佚,留存至今的有8万余种。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成帝刘骜命宗室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刘歆(约公元前50—公元23年)父子主持整理存世古籍,刘向父子采用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进行分类,加上辑略,总题《七略》,这是我们所知道的对存世古籍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理。《七略》已经亡佚,其基本成果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至唐初,魏征主持,颜师古、孔颖达等编纂《隋书》,吸收了汉晋古籍分类的成果,将古籍分为四大部类,即经、史、子、集,并在《隋书·经籍志》中以经、史、子、集冠名,在经史子集四大部类里细分出40个类目。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大多数文献书目所沿用。清代乾隆皇帝主持编纂《四库全书》,也是采用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进行分类。
四部分类法的“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在《隋书·经籍志》中,《淮南子》被归类于杂家,列入子部类。后世也把《淮南子》归类于道家经典。
从《淮南王书》到《淮南子》,反映出《淮南子》的价值被逐步认可,以及其在古籍中应有的地位。
在古代,“子”是对那些有道德修养,有学识地位的人的尊称,只有具有道德修为,堪为师表的人,其立言之书方可称之为“子”,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后世把淮南王刘安与先秦诸子并提,足以见得对其学识修为的敬重以及对这部“绝代奇书”的推重。
《淮南子》里的四个寓言故事
经典有哲理,让人一辈子受益!
未尝知音
——选译自《淮南子·修务》
邯郸有个乐师谱写了一首新曲,托名为著名乐曲家李奇所作。这首新曲一传到社会上,许多人都争先恐后地学唱,并以会唱这首歌自豪。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听说那首新曲并非李奇所作,便认为没有名气,都不再唱它。李奇知道这事后,很遗憾地说:“这首曲子比我谱写的还好,可惜人们不是真正懂得它啊!”
赏析:讽刺迷信名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社会风气。告诫人们:要知道事物的好歹,是否有价值,就要根据其自身的质地去独立思考,客观评判。
恐死忘生。
——选译自《淮南子·汜论》
楚国有个人乘船沿江而下。船行不久,狂风大作,江面上顿时波涛翻滚。船在波谷浪峰上时起时落,左右颠簸。艄公告诉乘船的人们:“大家不要惊慌,大风一过就安全了。”所以,大家都镇定地坐在船舱里,唯独那位楚人怕船被浪涛吞没,大叫着:“我要死了!”随即冲出船舱跳进了波涛,顷刻之间便没了人影。艄公感慨地说:“这人贪生却太怕死,以至怕死怕得忘记了他还可以活着。”
赏析:讽刺那些把生死看得过重,遇到危难惊慌失措的人。从反面告诫人们:只有正确对待生死,遇到危难镇定自若、奋力自救才能渡过难关。
一洞之网
——选译自《淮南子·说山》
有一个人织了一张网去捕鸟。张好网不久,一只鸟便撞进了一个网洞。这人在取鸟时说:“原来捕到鸟只需要一个网洞,我织那么多网洞真是没有用。”后来织网时,他就只织了一个网洞。可他从此再也没有捕到过鸟了。
赏析:局部与全局之间是一种互相作用的依存关系,离开了整体,局部就难以存在并发挥不了作用。
塞翁失马
——选译自《淮南子·人间》
边塞上住着一位老翁和他的儿子。有一天,塞翁家的马无故地跑到北方去了,邻居去安慰他,他却说:“失马虽是祸事,也许很快就会变成好事呢!”果然,过了几个月,失去的马带着北方的骏马回来了。
邻居都来祝贺他,他却说:“得到骏马虽是好事,也许很快就会变成祸事呢!”果然,由于家里有了骏马,他的儿子特别喜欢骑,一次骑马时不慎,摔下来折断了大腿。
邻居们又来安慰他,他说:“折断腿虽是祸事,也许很快就会变成好事呢!”果然,过了一年,北方的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地区,身体健全的青壮年都拿起武器与敌人作战,牺牲的人达十之八九。而塞翁的儿子却因腿残而没参加战争,父子俩才得以保全。
赏析:祸与福、好事与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不必为一时的得失而忧喜。
《淮南子》经典名言20句
《淮南子》以老庄思想为基础,吸收并融合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书·艺文志》曾把它归列为纵横家类。梁启超曾言「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说《淮南子》集西汉道家学说之大成,内容广博,书目有条理,是汉代著述中的第一流。
这里仅撷取书中经典名言2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一、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芝兰生于幽谷,不会因为没人佩戴而不芬芳;船只行于江海,不会因为没人乘坐而不漂浮;君子推行大义,不会因为没人知道而不推行。
点评:君子表里如一,温润如玉。
二、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思考要细致,志向要远大;智虑要周圆,行为要方正;才华要全面,做事要简约。
点评:思考周密细致,才能防患于未然。
三、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
眼睛乱看,就会惑乱;耳朵乱听,就会迷惑;嘴巴乱说,就会混乱。
点评:眼睛、耳朵、嘴巴,是人之三关。要谨慎把守好。
四、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看见树上飘下一片落叶,就知道一年快要结束了。
点评:一叶知秋。
五、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一百颗星星的明亮程度,比不上一轮明月的光辉。
点评:十个窗户的明亮程度,不如打开一扇门明亮。
六、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千人同心,就能发挥千人之力;万人异心,那么就无一人可用。
点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七、马先驯而后求良,
人先信而后求能。
马先要能被驯服,才能看出是否是良马;人首先要讲信用,才能看出是否是贤者。
点评:人无信不立。
八、非澹漠无以明德,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不淡泊寡欲就不能完备德行,不安于宁静就不能实现目标,不宽宏大量就不能包容一切,不慈爱宽厚就不能心怀大众,不公平正直就不能判断裁决。
点评:诸葛亮曾在《诫子书》里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九、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
鸟儿飞得再高,也会返回故乡;兔子跑得再远,也会回到窝里;狐狸死的时候,头总朝着巢穴;寒蝉在飞翔时,总爱贴着水面。
点评:鸟儿、兔子、狐狸、寒蝉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它们都依恋生存环境。
十、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
美好的事物,即使在污秽之处,人们也不会认为低贱;丑恶的事物,即使在高显之处,人们也不会认为高贵。
点评: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提到莲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十一、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矣。
如果一个人说他没时间去学习,那么即使有时间他也不会去学。
点评:孔子曾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十二、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一个人没有向善的志向,即使勇武也会受到伤害。
点评:《三国演义》里的吕布,号称「天下无敌」,无人是他的对手。然而,他却为人不忠,为个人利益三易其主。张飞曾在阵前,大骂其是「三姓家奴」。最终因为沉溺女色、不听陈宫规劝,死于非命。
十三、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船只翻了以后,才能见到谁善于游泳;马奔跑的时候,才能知道谁善于骑马。
点评:真正有本领的人,平时是看不出来的。等时机到了,他们才会展露才华。
十四、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自身正派,行事正直;众多邪念,自然平息。
点评:古人曾言「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十五、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积不辍,可成丘阜。
小步不停,跛腿鳖也可以到达千里;堆积不停,将来可以变成高大山丘。
点评: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十六、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
不可任以大功。
有雄才大略的人,不可以让他做轻巧之事;有小智小才的人,不可以把大事委任于他。
点评:人们才能各异。同样一件事,有人会觉得重,有人会觉得轻。
十七、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
树林中没有卖柴的,湖边也没有卖鱼的。
点评:书中认为物质丰盛,人们的嗜欲就会减少。嗜欲减少,就不会相互攀比。
十八、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不看重尺璧而重视寸阴,时间难得而却容易失去。
点评:寸金难买寸光阴。
十九、唯不求利者为无害,唯不求福者为无祸。
不追求利益就不会受到损害,不追求幸福就不会招致灾祸。
点评:书中认为利益是祸患的开始,幸福是灾祸的先导。
二十、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音;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泰山之高。
眼力集中在事物的细微之处,耳朵就会听不到响雷的声音;听力集中在金石发出的声音,眼睛就会看不到高峻的泰山。
点评:精力集中在细小方面,重大的事情就会遗忘。
.06.03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