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俄罗斯浅谈俄罗斯一 [复制链接]

1#

嗨,好久不见。

寒假过半,在家的生活很像一杯温吞的白开水,不灼人的妥帖感。社交活动几乎为零,每天只看看书、电影,做做饭,跑跑步,起的不晚,睡得不早,遗憾只是没有猫来陪伴。

做一切事的背景音乐换成了钢琴曲,包括跑步,不过现在的配速搭配钢琴曲倒正合适,糟糕的配速。

跑量已经90,再有60公里就完成假期计划了。

跑步大概是我每天唯一的出门时间,沿着那条路,夕阳无限好,过于艳丽的色彩却总会溅出几滴悲怆,一个念头投进脑海,整个跑步的过程都是绕着它的丝丝缕缕的线,不断重复不断强化。

风浅吟低唱,刚读的诗会呛上来,“你是我动荡的命运/朝圣者的耶路撒冷”,古米廖夫的,一下子抓住我后,便千万遍的回响。

午后的阳光最好,从窗子里扑进来,房间真安静啊,可我听到灰尘在窃窃私语。把辫子散开,头发在阳光里放下来,灰尘一个一个来跳到我的发丝上,刚好到内衣扣的头发长度,多久才能及腰呀,真是愁人的问题。

继续讲俄罗斯。

也许你已经知道,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公元五到六世纪,斯拉夫人分别向西向南向东迁徙,分成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和东斯拉夫人,公元九世纪基辅罗斯建立,进入留里克王朝;十世纪“罗斯受洗”,东正教传入;十二世纪基辅罗斯分裂成小公国,直到年蒙古鞑靼人入侵,基辅沦陷,进入年的“蒙古鞑靼人的桎梏”时期。

莫斯科是年才建城,因为之前统治重心主要集中在诺夫哥罗德、基辅一带,所以莫斯科公国偏安一隅,又得交通之利逐渐发展,到伊凡三世之时,金帐汗国势弱,莫斯科公国也已纵横诸国,年“乌拉格河上的僵持”结束了桎梏,并吞并诺夫哥罗德,迎娶拜占庭末代皇帝侄女索菲亚,自认为拜占庭帝国正统的皇位继承人,自称“全罗斯君主”。

至伊凡三世之子子瓦西里三世登位,莫斯科公国南征北战后已变成了一个统一国家,标志着俄罗斯民族的最终形成。到了年伊凡四世加冕,由大公改称沙皇。十七世纪俄罗斯命途颇为多舛,先是世纪初的歉收饥荒和混乱时期,年俄罗斯皇室旁支罗曼诺夫家族夺权,罗曼诺夫王朝开始长达三百多年的统治。

是的,俄罗斯历史上就存在两个王朝,留里克王朝和罗曼诺索夫王朝。

十七世纪是个“暴动年代”,出现了铜钱暴动和食盐暴动,还有两次大规模的起义,以及“教会分裂”。而十八世纪最为著名的两位皇帝,则是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彼得一世在位之时,推行改革,是俄罗斯将目光投向欧洲的开端,年,彼得一世宣布俄国为帝国,自称为皇帝,俄国成为一个绝对君主制的国家。

而后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历经了普加乔夫农民起义和疆域继续扩张,普希金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即是以“普加乔夫起义”为背景写成。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绯闻多多,强推俄剧《叶卡捷琳娜二世》,造型华美,剧情紧凑,值得一看。

十九世纪上篇文章已经提过了,有年卫国战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即是以卫国战争为背景写的,年的十二月*人起义,经过彼得改革与西方接触愈发密切的俄国社会,思想也日益活跃,先后出现了“北方协会与南方协会”、“西欧派与斯拉夫派”、民粹派运动,平民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且越发成为主力*。

到十九世纪末就已出现马克思主义萌芽,二十世纪则是历经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以及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后的工业化和集体化、大清洗、卫国战争,到年斯大林下台后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轮流执*,与中国交好的时候全国上下学俄语,所以有时遇到极为年长的老人,也能用俄语聊两句。

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俄罗斯也已历经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几任总统,而在今年的选举中,普京大大也许又能连任,迷妹脸。

俄罗斯的历史发展大致如此,一些诸如战争等类型事件,之后慢慢来讲。我对历史非常感兴趣,每次复习国情文化都是以历史为纲,不过也经常跑偏,比如到看到土俄战争我就忍不住去翻土耳其历史,再到欧洲史,甚至古希腊神话体系都要翻个遍....

在我看来,俄罗斯十八、十九两个世纪最为精彩,尤其是十九世纪,社会生活的迅速变革,思想活动的涌流进而促成了文化领域的繁荣,所以就音乐和绘画而言,绘画领域最为出彩的“巡回美术展览协会”诞生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可以略微一记这些名家的名字及传世名作,闲时可搜来了解,比如克拉姆斯科伊的《无名女郎》,长于风景画的萨夫拉索夫的《白嘴鸦飞来了》,长于历史画的苏里科夫的《禁卫*行刑的早晨》和《女贵族莫洛佐娃》,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打包票这幅作品你一定是看过的,还有瓦斯涅佐夫的《伊戈尔远征记》,这也是十二世纪的文学名作。

再往下讲,你会越来越发现,文学作品多取材于社会变革、民间传说、历史事件和宗教,而音乐和美术作品则除取材自这四方面外,更会取材自文学作品。而说到音乐,十九世纪下半叶出现了“强力集团”,其成员鲍罗廷、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人你也许没听过,但柴可夫斯基应该是路人皆知了,他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可谓“抖腿神曲”。

简单说说文学,最近迷恋上了诗歌,所以今天先把二十世纪的俄罗斯诗歌顺了一遍,俄罗斯诗人也是命途多舛,十九世纪的普希金是为了爱妻与人决斗而死,这位“俄罗斯文学之父”去世时也不过三十多岁,继他而后的莱蒙托夫也是决斗而死,其时只有二十七岁。而诗人的悲剧怎会止步于此,二十世纪的古米廖夫三十五岁被枪决,马雅可夫斯基三十七岁自杀于莫斯科,叶赛宁三十岁被谋杀,侨居国外多年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四十九岁自杀。

一个精神世界太过丰富的人也会倾向完美主义,正如看了一部分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她把“文学”视为最大的美好,却终其一生困于此境,当然关于这本书及事件的感受我会另铺文叙就,暂不赘言。

而二十世纪俄罗斯的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除了写《静静的顿河》的肖洛霍夫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当局的驱逐或迫害,其他四人分别是布宁、帕斯捷尔纳克、布罗茨基和索尔仁尼琴。

我对索氏这个持不同*见的大胡子老头很感兴趣,改天会专门写篇关于他的文章。我想这五人中大家最陌生的恐怕是布罗茨基吧,在此暂贴一首布罗茨基的诗吧:

《狄多和埃涅阿斯》

这个伟大的男人远眺窗外,

而对于她,整个世界的终端,

就是他宽大的希腊外衣的边缘,

犹如凝固的大海一般的外衣上

那丰富的褶皱。

他却

远眺窗外,他此时的目光

离此地如此遥远,双唇

冷却成一只贝壳,其中

潜伏着呼啸,酒杯中的地平线

静止不动

而她的爱

只是一尾鱼,-------它或许能够

跃进大海跟随着那船,

用柔软的身体劈开波浪。

有可能超过那只船,-------然而他

沉思着已踏上滩头。

大海于是成了眼泪的大海。

但是众所周知,正是

在绝望的时刻,吹起

一阵顺风。于是伟大的丈夫

离开了迦太基。

她伫立,

面对她的士兵在城墙下

燃起的一堆篝火,

火焰和轻烟之间颤抖着幻象,

她在这幻象中看见,

迦太基无声地倾塌了,

比卡托的预言早了许久。

参考书目:

1.李英男,戴桂菊:《俄罗斯历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2

2.任光宣:《俄罗斯文化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1

3.任光宣:《俄罗斯文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9

4.吴克礼:《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PS:嗯,今天所有的配图均是夏先生的摄影作品。

“蓝血月”因为他没带长焦,所以细部不太清晰啦

莉娅

夏先生

莉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