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河,中国人的母亲河。她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出发,跨越公里,最终在山东东营垦利区汇入渤海。而作为*河最大的支流,位于*河腹地大“几”字形基底处的渭河,则是陕甘宁人的母亲河。
渭河差不了多少就可以把“几”字形封口了▼
渭河流域处在我国中心位置▼
渭河究竟长什么样?又是如何变得越来越清的呢?
渭水清源来,南北各分开
渭河古称“渭水”,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清源河,流经*土高原后进入天水盆地,后东出宝鸡市到渭河盆地,路过咸阳、西安、渭南等大城市后,最终在陕西省潼关县注入*河。
上游的鸟鼠山更为人所知
再往南其实还有清源河▼
在很多人眼中,广阔的关中平原就是渭河流淌的代名词。但实际上,渭河流域不仅包括陕西省的宝鸡市、杨凌示范区、咸阳市、西安市、铜川市、渭南市,还包括陕北的延安市,甘肃省的定西地区、平凉地区、庆阳地区、天水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等84个县(市、区)。
渭河滋养的不只是关中平原▼
与大多数河流成因相同,不断流淌的渭河也需要来自上游的动力。通过将势能转化为动能,保证水量足以补偿蒸发和渗漏造成的消耗后,最终形成河流。
目前,学界对于渭河的形成演化仍存在分歧。一些人认为渭河是*河的古河道,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渭河是*河的“母亲河”,即在*河没有出现前,渭河就已流向古三门湖。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渭河流域的形成与其地质基础和原始地貌间,存在重要联系。
矗立在两河交汇处的潼关,
大概也会好奇千年来*河与渭河到底孰先出现呢?
(图:图虫创意)▼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渭河流域大部分属渭河盆地。该盆地地处板块系统相辐合地带。北临鄂尔多斯台地,南部是东秦岭造山带,西部与鄂尔多斯西南断裂系相连。发生在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的燕山运动,让渭河盆地断陷并向西部拓展。之后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时期,渭河盆地又向东进一步延伸至汾河盆地。
在随后几百万年的时间推移中,地质运动间歇性进行。当地壳上升时,水流侵蚀作用加剧,河流下切;在地壳相对稳定时,河流又常进行侧蚀和堆积,如此不断发育。
可以说,如今渭河流域的地貌,是由燕山运动末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时期的构造运动打下基础,后又经过气候变化,流水侵蚀以及人为影响后,所形成的*河最大支流。
*河最大支流也非一日形成也
(图:图虫创意)▼
如今的渭河流域面积超过13.47万平方公里,其水系呈羽毛状不对称状分布于关中大地上,南北两侧差异明显。
北侧支流明显以羽毛状从主干分流,
而南侧被秦岭阻挡▼
发源于*土高原的北岸支流,源远流长,集水面积大,呈西北—东南向的树枝状水系分布,最终汇入*河。其中,流域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的渭河最大支流泾河、第二大支流北洛河均发育在此侧。
泾河与渭河相汇处,颜色差距明显,
这即是成语“泾渭分明”的由来
(图:图虫创意)▼
相对于北岸,渭河南岸支流就显得没那么“张扬”了。渭河南岸为陡峭的秦岭,支流短急呈梳妆水系分布,河床比降大,集水面积小。不过,就是这样源近流短的河水,却形成了如游龙般的“秦岭七十二峪”,成为三秦居民休养生息的好去处。另外,南侧最长支流,多公里的灞河,也成为西安市涵养生态的宝贵资源。
著名的“秦岭七十二峪”也是不少冒险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图:图虫创意)▼
西安的城市发展,早就与灞河融为一体
(图:图虫创意)▼
从东西流向上看,渭河流域可被划分为三大段,即河谷狭窄,水流湍急,全长.4km的河源至宝鸡峡上游段;河道宽阔,水流分散,全长.6km的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中游段;比降减小,河道淤积,全长km的关中下游段。
把这三段相加,就是渭河流域干流总长——仅km。这个长度与长江支流汉江(km)、嘉陵江(km)相比,实在算不上大江大河。
虽是*河第一支流
从河流长度来看并不突出
(下图为三江长度大致对比,非真实地理位置)▼
不过,不知是否是曾在中下游冲积形成的关中沃野缔造出了周、秦、汉、唐等强盛王朝的原因,从古至今,渭河的“脾气”都不小。
渭河润关中,洪水灌区冲
我国是世界上发生洪涝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公元前年到年的两千多年间,共发生洪灾次,几乎每两年就有会发生一次。这当中,尤以*河最严重。据统计,*河在历史上曾决口多次,平均每3年决口一次,每年有一次大改道。
作为*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也很容易发生洪灾。在渭河中下游一带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大雨大涝、小雨小涝、十年九涝”,就是印证。
以*河的体量,每发生一次洪涝灾害,
都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正常生活造成难以修复的损害
(图:壹图网)▼
据历史资料记载,渭河干流在年—年的年间,共发生洪灾次,平均每3.2年就发生一次。其中,发生在年洪灾,导致渭河主河槽向北偏移,南岸最大支流灞河入渭口向北延伸近米。
作为一条靠雨水补给的多沙性河流,渭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7亿立方米。每年的7月到10月,是渭河的汛期。其中7、8两月的水量能占到汛期总水量的70%。水量大,不仅会给下游带来水患,也会使得流域内侵蚀冲刷加剧,危害河流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
渭河不久前正迎来今年的第1号洪水
(图:陕西日报官方网站)▼
从古时开始,人们便开始改造渭河,以修建灌溉渠、跨区域调水的方式治洪。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战国时韩国水利学家郑国主持修筑的郑国渠。公元前年,韩国为了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派“间谍”郑国在秦国主持修凿水渠,共用10年(前-前)时间修成通水。
郑国渠西起泾河中山瓠口,经过谷水、清水、浑水、沮水、漆水等河流,并将沿途的石川河、清河等收入渠中,最终在东端注入洛水。其中,位于仲山的渠首工程,是确保渠道运行安全的重要枢纽。
即使是“疲秦之计”
却也是最早在关中进行的大型水利工程,
不愧为“天下第一渠”▼
郑国渠的渠首所在位置处关中盆地北缘断层带经过之处,利用地势差,抬高水位,截泾水入渠。该断层在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北部不断抬升,造成郑国渠渠道下蚀作用强烈。在谷口以下位置,其引水口易流失的不稳定*土,在长期水蚀作用下也很容易被冲毁。
正是这样一个在地质条件上并没有很大优势的水利沟渠,却保证了足量的水进入关中灌区,同时也起到了泄洪、避免灌区被淹的作用,使之成为一片沃野。
依托郑国渠厚重的历史和周边丰富的山水地貌
郑国渠风景区已是很多游人探寻历史水利文化的首选了
(图:图虫创意)▼
除郑国渠外,渭河流域内的白公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等多座古人工渠,也曾庇护一方水土安宁。虽然如今郑国渠大部分地方已不能正常运行,但其超前的治水方式,为后世对渭河流域的治理提供了借鉴,可谓“疲秦之计造就万世之功”。
龙首渠在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图: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申遗专题片)▼
20世纪初,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渭河的先进主张。李仪祉先生认为治理*河要上、中、下游并行,改变了几千年来只着眼于治理*河下游灌区的治理思想。
他在郑国渠的基础上,主持建设泾、渭、洛、梅、八、黑、涝、沣、泔“关中八惠渠”。时至今日,这些惠渠仍在造福于沿岸人民。
郑国渠于年在李仪祉的组织重修后,
改称泾惠渠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