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中国70年的世界印记跨越半个多世纪,中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病因有哪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308111517553818&wfr=spider&for=pc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国际社会感同身受。《参考消息》推出“新中国70年的世界印记”专题报道,围绕70年来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引领世界的历程,探访历史事件发生地,采访历史事件亲历者,以世界视角,以讲故事的形式,系统勾勒中国与世界多层面的互动历史,介绍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伟大贡献。年1月,中国向非洲派出第一支医疗队。50多年来,中国累计向非洲国家派出医疗队员约2.5万名。本文讲述了中国医疗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改善非洲民众的医疗健康状况的故事。

参考消息网9月19日报道(文/曹凯*小希王守宝李斯博)8月的埃塞俄比亚正值雨季,距离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西南多公里的奥罗米亚州季马市巴吉村,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48岁的祖迪埃·海勒头戴纱巾,手拿笤帚正在梅庚年的墓地周围清扫。除去杂草,擦净墓碑上的尘土,清理路人丢弃在墓地周围的垃圾,这样的工作海勒和她已经去世的父母坚持了44年。

今年4月5日,由中国*府援建的“梅庚年路”在巴吉村开通。沿着这条路蜿蜒前行,尽头处绿树掩映,一座半球形的坟茔伫立在半山腰。墓前竖立着三块分别用汉语、阿姆哈拉语和英语书写的大理石墓碑。另一块纪念梅庚年殉职25周年的石碑上刻着两行字:白衣战士的楷模,中埃友谊的使者。

中国自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非医疗队以来,至今已走过56年辉煌历程,先后有2万多名中国医务人员远赴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救治患者超过2亿人次,51人以身殉职,长眠于异国他乡,梅庚年是其中之一。

国家卫健委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冯勇说,援外医疗队是中国目前项目时间最长、效果最好、最贴近非洲民众的一项伟大工程。无论是中国的援外工作还是外交工作,中国援外医疗队都是一块“金字招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这十六个字高度概括总结了中国援外医疗队的无私奉献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治的是病,留下的是情

45年前,来自河南安阳的梅庚年率领13名中国医生组成的医疗队,不远万里,到达季马市从事援外医疗工作。据当年的队员回忆,在埃塞乡村,梅庚年带领医疗队经常顶着烈日,在树荫下支张桌子,站着为病人接诊。最忙的一天,梅庚年接诊了人次,做了7台手术,除了吃饭,几乎一刻都没有休息,而树下那张不大的方桌,却成了当地最温暖的诊室。年,在一次赴灾区考察的回程途中,51岁的他遭遇车祸,不幸殉职,从此长眠在异国他乡。

80多岁的村民沃尔迪·伊德里斯说,当年梅庚年去世下葬的时候,几乎所有季马人都参加了葬礼。

将近半个世纪过去,现在季马市的很多人都知道梅庚年的故事,并亲切地称巴吉村为“中国村”。

梅庚年刚去世的时候,海勒才三岁多。她的父亲当年知道梅庚年是为了援助埃塞的医疗卫生事业而殉职后,深受感动,主动将家里的一块玉米地捐了出来,用于修建梅庚年的墓地。后来海勒经常跟着父亲一起扫墓。父母相继去世后,海勒没有忘记父亲的嘱托坚持每周扫墓。

“我有两个儿子,还有几个弟弟。我如果不在了,他们也会把墓地守好。”海勒告诉《参考消息》记者。

万里之外,梅庚年的三个子女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年,作为第十批援埃医疗队队员,梅庚年的长子梅学谦踏上了父亲奋斗过的土地。到达埃塞的第一站,梅学谦就去了父亲墓前,见到了一直义务扫墓的海勒父亲。

“当地的语言很难懂,但我清楚地听到老人反反复复在说:感谢,感谢。”梅学谦说。

梅庚年父子与海勒父女两代人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人们知道,中国医生治的是病,留下的是情。

“中国医生带给我们希望”

8月初,清晨的一场大雨让通往桑给医院的路更加泥泞难行,前一天刚做完手术的白内障患者伊萨·哈米斯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来到门诊室的门口,等待中国医生林小俊给他揭开纱布并做出院前的检查。

非洲地区紫外线强烈,患白内障的病人很多,但由于医疗条件差,多数患者都等到白内障发展到近乎失明的程度才来就医,极大增加了手术难度和时间。此外,在各种传染病高发且消*设备缺乏的桑给巴尔,医疗队员们也面临各种感染风险。医院的林小俊在为患者检查眼睛之后消*不及时,自己也无意中感染了细菌性结膜炎,眼睛红肿了好几天。

第二次援非的妇产科医生杨凡,在马达医院接诊的一半病人都是不孕不育症患者。她戏称自己是“送子观音”,短短八个月已让四位常年求医的当地妇女成功当上了母亲。

不孕15年的安德里亚现在已是怀孕五个月的准妈妈。她说:“是中国医生带给了我们希望和幸福。”

针对很多非洲国家缺医少药的情况,中国医疗队在援助当中引入针灸、推拿、火罐等传统中医疗法,因价格便宜和疗效好在非洲广受欢迎。

“褚医生太神奇了,我的后背现在好多了,从去年7月开始我的后背疼得下不了床,我做了核磁共振,但查不出问题,我还吃了很多药,依然没什么效果。直到82岁的邻居推荐我来针灸。”今年1月,纳米比亚第一批黑人播音员玛拉·鲍姆加特纳来到首都温医院中医针灸科,开始了每周两次的针灸治疗。

50岁的褚海林出国前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任教,今年已经是第三届援纳了。浙江省从年向纳米比亚派出医疗队,每届两年,由两名中医师和两名护士组成。褚海林说:“现在像玛拉这样在当地有一定身份的患者越来越多,通过我在非洲第五年的工作实践,发现广大纳米比亚民众也越来越了解,越来越接受中医的治疗方法,认可中医。”

历经多年的援外生活后,很多中国医疗队员和当地病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我们和病人相处得像兄弟姐妹一样,他们会送给我们红薯、土豆等农产品,我们也会把自制的豆腐等中国食物送给他们品尝。”84岁的龚梅灵回忆年至年的两次援外经历时说。

作为中国第七批和第九批援赞医疗队副队长,龚梅灵在赞比亚工作四年多时间。结束援外后,他深感赞比亚医疗条件落后急需医生,在退休后重返赞比亚,开办了一家诊所,继续为赞比亚人民服务,一干就是22年。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埃博拉疫情,被称为“看不见的魔*”,却是中国有情有义有担当的“试金石”。年,塞拉利昂、几内亚、利比里亚三国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率先行动,先后向包括疫区三国在内的有关非洲国家实施了总金额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派出近名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赴非抗疫,展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全球卫生行动。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委书记卢洪洲就是其中一员。年11月到年2月,卢洪洲参加了12人组成的中国首批师资培训队,前往埃博拉疫情最为严重的西非国家塞拉利昂,开展公共卫生师资培训和援非抗疫工作。他和队友们培训了多名埃博拉防控社会人员与宣传教育人员,将中国急性传染病防控经验成功运用到当地埃博拉防控实战中。

“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化验室医生,在日常工作中我跟中国援塞拉利昂医疗队的队员积极学习,这些都让我获益良多。”医院化验室医生摩西·塞内西说。

不仅派遣医疗队员不远万里到非洲治病救人,开展培训,中国还将非洲医务人员请到国内,手把手地帮助非洲同事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非洲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两年前,10名几内亚医务人员来到北京。他们在北京语言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分别接受了一年的汉语培训和临床及管理培训,计划今年8月底学成归国。

截至目前,约有8万人次非洲医务人员来华接受培训。

从最初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到如今培育优秀的当地医生,提供更先进的技术设备,针对当地多发病种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项目,中国援助始终紧跟非洲实际需求。目前中国在非洲32医院,已经与埃塞俄比亚等15医院医院合作协议,在佛得角、津巴布韦等七国开展妇幼健康示范项目,举行超过30次的“光明行”活动,派出多位眼科专家,为多名非洲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卫生援外已经成为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和亮眼名片。(参与采写记者:彭立*、吴长伟、文浩、许正、王烁、邱冰清、仇逸、邢建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