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对于很多的中国家长和学生来说,“罗德奖学金”是一个神秘组织的存在,因为这个是被称为世界上最难申请的奖学金。
自从年以来,罗德奖学金就已经将中国大陆纳入到拓展计划,在年公布中国四位罗德学者:斯坦福大学的曹起曈、北京大学的侯逸凡、北京大学的李雨晗,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毛晓。
罗德学者的评定标准,除了优秀的学术表现之外,还要有出色的个人特质、领导能力、仁爱理念、勇敢精神、和体能运动。
所以,能够拿到这一奖学金的,无疑都是学霸中的战斗机。那么我们接下来一起来了解到这个作为“全球最难申请的奖学金”的神秘背后的是什么呢?
v关于罗德奖学金
罗德奖学金由英国政治家、商人塞西尔·罗兹(CecilJohnRhodes)创建设立的,罗德奖学金是始于年。
罗德奖学金于年在牛津大学设立,由该校罗德学院管理。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奖学金之一,其评定标准包括学术表现、个人特质、领导能力、仁爱理念、勇敢精神和体能运动等多方面。
罗德奖学金已有年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国际奖学金项目,以其竞争之激烈和0.7%录取率,比哈佛大学的整体录取率还要低八成,享有“本科生的诺贝尔奖”之称。
罗德学者的选拔流程十分严格,需要经过两轮审核选出14名候选人,最终由国际选拔委员会面试决出,其中中国仅有4个名额,被称为“最难申请的奖学金”。罗德学者每学年大约可拿到3万英镑或5万美元的资金,以补助其上学期间的各种费用,致力于为世界培养具有公共意识的未来领导者。
l培养出总统、诺贝尔得主的精英摇篮
纵观过去的一个多世纪,罗德奖学金已经培养出多名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在这其中就包含了40多位的国家领导、30多位的军事家、10多位的诺贝尔获得主以及50多位优秀的教育家还有众多的人文领域的学者。
比如这些如雷挂耳的任务都是罗德学者:美国第42届总统比尔·克林顿、诺贝尔医学家获得主霍华德·弗洛里、麦肯锡公司全球总裁鲍达民,那么我们接下来从中国的罗德学者中我们了解下他们更加丰满的特质。
v了解学者背后的道路
n用教育改变命运,用知识改变环境
赵家鑫作为年罗德学者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一家就跟随父亲从老姐重庆到了福建厦门打工,从小就一直是跟随父亲在工地上穿梭,自己亲身感受到了打工者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活状况。
在学校赵家鑫也是观察到了城市孩子与外来务工的孩子之间不同的境遇,后者会因为资源的匮乏就会对教育忽视。
但是赵家鑫一家虽然父母没有完成中学学习,但是一家很重视教育,家长相信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也是这样积极向上的一点给了赵家鑫无限的动力。
在赵家鑫高考以后录取上海交大,选择到了一个新兴行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柴静的一部纪录片《穹顶之下》给公众展示了中国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在那一两年中,赵家鑫开始不断地参与到社会工作中,进行实习。
他对于开展关于低碳城市、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以及城市水污染治理的助理研究工作等。童年的种子慢慢的在他的心中发芽,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慢慢地找到了自己所学的专业的答案与目的,改善环境污染对穷人的不平等,推动社会的公平性发展等。
n放弃三所名校的offer,投身到一线保护工作
北京大学的李雨晗在年毕业,但是毕业后就拿到了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三所世界名牌大学的研究生offer。
在这个时候中国的NGO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也有一个非常难得的青年培养项目,要在自然保护的第一线工作一年。
李雨晗在本科期间读的就是PPE,申请的研究生也是与自然保护有关的,她认为实践和学习一样重要的,如果对自然保护还没有深入了解和有足够的认知就直接入学还不如先去实践一年。
李雨晗在北京十一学校念高一那年,知道学校有赴美交换项目,于是她在高一中断了学习,在美国的高中和寄宿家庭学习生活了一年。作为独生子女的她在这一年锻炼了独立性,参与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回国后,她从高二开始,读了两年才参加高考。
v从罗德学者学到的是什么?
l身负使命感,愿意为他人付出
在罗德奖学金的评审标准中,体现为“心怀天下、愿意为了让社会变得更美好而付出”的意义。在第一个例子中的赵家鑫从务工家庭走出来,他将改善他人的生活作为事业,不断通过自己的学习与钻研。
他自己的从小的经历让他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不同阶层的生活环境,她也建议如今的孩子可以多多的打开自己的视野,多和现在的社会接触,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可以多多了解,产生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奇心。
l脚踏实地做事,拥有钻研精神
在罗德奖学金中他们寻找到的不一定的是有多少丰富经历的或者多少的爱好,而是在某一个方面可以有很强的使命感以及可以深入钻研的下的精神,并且可以付出自己的实践。这一个使命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可以帮助到他人,为这个社会可以做出一定的贡献,也是为现在的一个浮躁世界做了一个榜样。
l父母的倾听与包容是可以成就孩子
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父母给予的支持,信任、倾听、包容、理解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李雨晗的父母都是教师,却从小几乎没有给她任何学业和生活上的压力。
她在小的时候可以说是“放养”,但是在这放养的背后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与包容,父母相信孩子可以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动力与前进的步伐。
优秀的孩子都是各有所长的,但是可能都是会有一些共同之处。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孩子应该怎样的进行教育,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孩子的,家长可以多多进行了解,也可以询问道孩子自己意见尊重孩子!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