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中国大地,解放未解,东风未来,都有什么四轮尤物在生龙活虎?
九月的第一周,是二战中国接受日本投降的纪念日,十四年抗战艰苦卓绝,四万万祖辈自强不息。抗战的爆发阻碍了张学良主持的“民生75”型国产载重车的生产,也将大批国外军用车辆带入了东亚大陆。军用装备向来有三个要素即——高精确性、强打击性和高机动性,性能越全面的车辆就越是机动性的保证。
从南满铁路到滇缅公路,从武昌港到上海港,都有什么军车活跃在当时对战双方的阵地之上呢?小编带大家小聊几款当时东亚大陆上见证了历史的主要军用车型(侠义军车范围内不含轮式载具、轮式战车装甲侦察车、履带式战车装甲车和军用摩托车)。
是骡子也是马——威利斯MA/MB、福特GP/GPW
威利斯MA/MB和福特GPW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绕不开一种“除了烤面包什么都能做”、“像狗一样忠诚,像骡子一样强壮,像羚羊一样机敏”的军车,她的足迹从北美出发,沿着美军足迹和租借法案遍布亚太、北非、欧陆甚至西俄。欧洲战场上,德军强悍的闪击战有着装备了费迪南德·波尔舍设计心血的快速灵活的机动化步兵师不可磨灭的功劳,为了抗衡轴心国在机动化越野战中的优势,美国陆军向全国家汽车制造商发出竞标通知,寻求一款能满足各项军方指标的轻型四驱侦察车,包括“必须为四轮驱动、整车车重不高于Kg、轴距不超过mm、有效载荷磅(kg),发动机能够提供N·m的扭矩,空载重量不超过磅(kg)”,并要求在49天内交付第一辆原型车,75天内完成测试工作,任务水平堪称艰巨,最后只有班塔姆BRC40、威利斯Quad和福特Pygmy三家公司的原型车入围最终的项目研发。
由于知识产权在国家战争利益面前的不值一提,班塔姆因产能不足其原型车的设计图纸被传给了另外两家公司做继续开发,福特和威利斯便同时正式拿下生产任务,同时侦察车空载重量也因为时间紧迫被进一步放宽到了磅(kg)。在成功将车身重量降低磅之后,威利斯将车辆代号改名为MA,福特则命名为为GP。
到了年7月,军方决定为辆的大订单选择一个制造商,最终威利斯凭借GoDevil发动机赢得了合同。虽然与美国陆军的要求相比,威利斯的重量最重,但是这款发动机的性能在三款车中是最强的,而后威利斯将班塔姆、福特的设计特点融入了威利斯MA车型中,并将其命名为威利斯MB。到年10月,威利斯公司的产能已经不足以支撑军方的要求,福特汽车接受了部分订单开始生产这款车型,并将其名字命名为GPW,其中的”W”意指得到了威利斯的许可。
福特GPA二战期间,威利斯生产了辆MA和MB,福特汽车生产了约辆GPW,因为“马歇尔计划”,大部分车辆被输送到世界各地参加战斗。期间,福特还生产了约0辆水陆两栖车GPA,并且成功的参与了西西里岛登陆,后来苏联人还制造出自己的GPA并命名为GAZ-46。
搭载2.2L汽油机的威利斯性能强劲,其接近角、离去角以及纵向通过角配合简单耐用的菠萝胎使之拥有了强大的通过性能,无论是沙漠、雨林还是山路都如履平地。多用途也是其突出特点之一,她不仅可以充当几乎各种轻武器和迫击炮的载具,还可以适配成为扫雪车、医护车、引导车等,“GeneralPurpose”的意义得以真正体现,后来JEEP的名称也源于GP的谐音。不过也正因为近乎完全的功能性偏向,威利斯的舒适性实在让人难以恭维。
威利斯CJ,算作民用牧马人的首代战后威利斯还推出了民用版本CJ,并在之基础上又研发出了M38军用越野,这些同属于一个通用平台的车型美国当时都援助过国军,而后解放战争中这些车又被解放军大量缴获,因此年3月毛泽东在北平西苑阅兵时乘坐的就是一辆威利斯M38。
“和它一起,我赢得了北非,攻破了西西里,解放了巴黎,结束了第三帝国。它是我见到过最坚韧、最顽强的机械。它是有生命的,在和平年代它还会生存下去。如果有可能,我愿它永生。”乔治·巴顿将军给了威利斯极高的评价,然而好不容易因战事复生的威利斯品牌在战后再次低迷,最终被重组至AMGeneral,最终品牌形象归于了JEEP。
日本也有美械师——福特V8-51、福特GT、日产80
福特V8-51上世纪30年代,美国品牌在日本霸占了大部分市场,并在日本当地建厂本土化生产制造。日本从民间到军队都大量使用着美国品牌汽车,日本陆军使用的福特V8-51型四轮卡车就是其中之一,V8-51不仅日本,欧洲战场上德国也在用,要知道德国在战时的汽车技术可是水平非常之高的,最著名的就有元首的座驾K和Type62/82桶车、Sdkfz的装甲战车等。
福特GT(远)和日产80(近)福特GT也是一款“全球车型”了,它不仅出口欧洲、日本,还在战时因租借法案装备了苏联。但由于大多四轮通用载重卡车并不是专门研发的军用车辆,也没有做到足够的军用改动,这些卡车在面对苛刻的使用和复杂的路况时,对于机械化机动部队是一个不小的麻烦。
当时日产和丰田是当时日本仅有两个年产量超过辆的汽车制造商。相比日产仿制奥斯汀和福特,丰田仿制的是克莱斯勒和雪佛兰。日产的80型4轮卡车和70型轿车,被称为当时日本技术最好的汽车,但产量却远远不如美国福特在日本的生产量。因此日本后来推出了更严格的汽车制造法规,强制规定年产量在辆以上的外国汽车工厂,必须和日本企业进行合并。
福特Model48配备3.6LV8引擎,还有敞篷美械哪都有——嘎斯M1
GAZM1年5月31日,亨利福特代表福特汽车公司与苏联签署了一份生产许可合同,允许苏联生产福特汽车。在至年,随后在福特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苏联的福特汽车生产线在伏尔加沿岸下诺夫戈罗德城(为纪念高尔基后改为高尔基市)进行大规模兴建,工厂被命名为莫洛托夫汽车工厂,年更名为高尔基工厂,其生产的汽车被俗称为嘎斯。
高尔基工厂年在美国福特V8-40的基础上推出嘎斯M-1,从年至年生产了不低于辆嘎斯M-1轿车,其中很大一部分被送到军队中成为广大红军指挥员在二战早期中使用的主要军官指挥车。嘎斯M-1获得苏军人员的极大欢迎甚至有专门的歌曲“Emka”来赞场它。M1采用非承载式车身,前置后驱结构,搭载一台50匹马力的3.3升排量直列四缸发动机,搭配三前速手动变速箱。除硬顶四门轿车外,还有四门软顶敞篷和两门皮卡(可载重0.5吨)等多种变化车型。长宽高分别为4.米、1.77米、1.78米,轴距2.米,整备质量1.37吨(四门硬顶)。
威利斯·伊万——GAZ67
GAZ67年2月3日到3月25日,在设计师维塔里.哥尔切夫的领导下,对GAZ61进行了完全的重新设计,生产出嘎斯-64。嘎斯-64的窄轮距十分象Bantam。不久,卫国战争爆发。为了给前线提供更符合战争要求的车辆,对嘎斯-64进行了再次改造:加宽了轮距;设计了新的前脸;增加了位于驾驶员座位下的附加油箱。年9月23日生产出嘎斯-67,一直生产到年;年到年改进生产嘎斯-67B,进一步把轮距从mm加大到mm。
嘎斯-67是卫国战争时苏联红军装备的国产吉普车,和美国援助的吉普车一起为卫国战争作出贡献。被戏称为“伊万威利斯”。从年到年秋,一共生产了辆。由于高尔基汽车厂在战时集中生产76mm自行火炮,从年到年只生产了辆。嘎斯-67还提供给中朝军队使用,参加了抗美援朝。
苏联三轴——GAZAA/AAA、GAZMM、吉斯5/6
GAZMMGAZAAA,AA的三轴版本吉斯6吉斯-5卡车于年定型生产到年终止建造共约给苏军提供了1万台车辆。由于它结构简单和可靠的工艺,因此可靠性强、维修便利、耐低温性好。其发动机为6缸化油器式,带有蓄电池点火系统,配备干式双片离合器、4挡变速箱、双级主传动器以及机械传动式刹车装置。战争暴发后由于钢材供应紧张,吉斯-5卡车的驾驶室改为木制,相应还简化了其它一些设施。
莫斯科汽车厂于年开始又建造于吉斯-6卡车,至年10月到达了辆的生产总量。它的有效载荷为2.5吨,超载可以运送高达4吨的的货物,这在卫国战争的困难时期大受军队和人民欢迎。其坚固耐用和可靠的性能使它还派生出了各种变形车,如探照灯车、战场抢修车、起重车、火箭发射车等。
雅各10重卡,承载达8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苏联最重的卡车,在年结束生产时只制造了辆,其中一部分改建成了76毫米3K型高炮搭载车
“十轮重卡”不是只有一款车——GMCCCKW、万国M×4、斯图贝克US6
道奇WC53道奇TGMCCCKW从一战到二战,美国大厂商从来都是大发战争财的主角之一,小厂商如杜森伯格这种豪华小众订制品牌就因战后经济萎靡而被迫破产。有一款被中国军民称为“十轮大卡”重型载重车被从抗战叫到了朝鲜战争,但其实那并不是一款汽车,而是多款三轴载重车的统称,GMCCCKW就是其中之一。它采用了很美式的OHV底置凸轮轴直6引擎,最大功率90Ps,搭载分高低速段的5速变速箱。同样被称为“十轮大卡”的还有,
万国M56×斯图贝克US6系列衍生平台,解放军缴获中国功臣渊源——万国KR11→吉斯→解放CA10、宝马R71→乌拉尔M72→长江
万国KR11KR11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意义巨大,因为她就是新中国第一辆自主车型的原型。她驱动形式为4×2,搭载红钻型OHV汽油机,排量cc,最大功率Ps
rpm,前苏联通过租借法案从美国获得这款车型后,于年由莫斯科汽车制造厂大量仿制并命名为吉斯,中国获得吉斯后从而仿制改进出了自己的解放CA10。这有些类似那款经典边三轮摩托车长江的历程,长江边三轮,俗称胯子
二战苏德还“互不侵犯”时,苏联获得了5辆德国宝马R71,R71的高性能高质量俘获了苏联军需的芳心,而德国那时正忙着入侵波兰没顾得上和苏联谈合作,苏联随即仿制这款带有经典拳击手水平对置双杠引擎的R71生产出乌拉尔M72,而后中苏友好,中国的仿制版长江得以诞生。但其实真实历史情况比这简单几句话复杂得多,不仅有历史背景原因,还因中国仿制的并不是R71本身,很多宝马优秀的人机工程学设计都在老长江上没能得到应用,比如德国人为了保护摩托驾驶者和乘坐者在严寒驾驶中不被冻伤,在驾驶车把和挎斗内设计了一套加热系统,利用摩托车排出的尾气加热,而苏联人仿制时则彻底抹去了这套零件;还有风门和动力分配挡,R71可以把30%的动力通过共轴直接输出到挎斗上,并以手动拉杆的方式调节,可M72则把风门和动力分配挡挪到了脚的位置,并且不能将30%动力输出到挎斗上;而R71的挎斗没有任何减震系统,颠簸的路面乘坐起来很累,中国仿制并不只用于军用,所以创造了一套中国化的挎斗避震支架。
宝马R71
乌拉尔M72
汽车文化并不只是汽车自身的文化,而是一切与汽车相关的人文文化,特殊历史进程中的老军用车是汽车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也许她们的性能数据如今看来并不惹眼,但熟捻甚至执着于数据并不是专业和热爱的表现,车是工业产物,也更是商业、人文的产物。如果感兴趣或有所想参与讨论,欢迎留言,毕竟东亚大陆上战时主要军用汽车才是二战军用轮式机械的一部分,更是老车经典车文化里一小部分,期待能和大家分享更多、互相学习更多开拓更多眼界
奇瑞也玩1.0T?中国企业也开始偏好超低排量了?
导语:鉴于目前国六标准日益逼近,对于国内车企的压力与日俱增,对于低排量发动机的需求也变得逐渐的大起来了。各家自主厂商都开始对这方面进行发力,作为国内一线/准一线车厂的奇瑞也是如此,这次被爆出了奇瑞即将使用1.0T发动机的消息,那么会是好事吗?
最近传来消息,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从事汽车发动机生产的瑞庆公司,将投产E3T10发动机(三缸1.0T发动机),目前对这台发动机可以知晓的是,这台发动机生产线的年产量大约可以达到15万台左右。
从目前获得的参数上来看,E3T10的1.0T发动机(实际排量大概是0.99L左右)采用直列3缸布局,采用了涡轮增压的技术,最大功率73kW,峰值扭矩Nm(峰值扭矩转速1-rpm),排放指标达到国V标准。
就小编得到的消息来看,1.0T的这款发动机首先是马力,换算下来大约在匹左右,比目前奇瑞主力列装的1.5L发动机低了13匹,可是扭矩上大了9Nm,因此在观感上相较于1.5L那款发动机来说,1.0T的新发动机并不会差别太大。
可是人跟人得比,货比货得扔,不能光跟自己比。目前来看,国内用1.0T比较出名的是本田的那款1.0T发动机(本田思域乞丐版用的,就是那个后面标着的那款)。那么从动力参数来看,奇瑞就差得比较远了。本田的1.0T,功率92KW,P马力,的扭矩。那么在动力方面本田的发动机优势不小,可是考虑到奇瑞的发动机技术不如本田,装载1.0T的车型售价也会很低,因此也就不用太计较了。
那么这款1.0T发动机到底会装在哪些车型上面呢?目前搭载1.5L发动机的车型包括了,瑞虎3X,艾瑞泽5,艾瑞泽3三款车型,有可能被替换掉的也是这四款车型,其中艾瑞泽3的可能性不高,自年以后,艾瑞泽3就再未有过更新。那么这样算来,其实主要更换的就是艾瑞泽5和瑞虎3X了。
不管换装的是什么车型,奇瑞都是在迎合未来的趋势,可是小编对奇瑞的技术能力还是表示一定的怀疑,3缸发动机最大的两个问题,噪声和抖动,都不是奇瑞的技术强项。抖动问题需要大量的技术研发,连宝马都没有完全解决,遑论奇瑞?而NVH的处理奇瑞也并不是很好。因此,奇瑞的1.0T发动机要卖的动,只能凭借高性价比了。
真会玩车/撰稿: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