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封建农奴制下的沙俄,出现了两位优秀的统治
TUhjnbcbe - 2024/9/15 5:10:00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80/

引言

17世纪中期乌克兰被并人俄国以后,俄国成为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但在经济上远比西欧国家落后。早在14、15世纪,英法两国的农奴制度已经解体,而俄国的农奴制却在继续发展。

封建农奴制经济

年沙皇阿列克塞·米海伊洛维奇(-年)颁布的《会典》在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度。据年调查,八十八万八千纳税户中,67%属贵族,13。3%属教会,9。3%属宫廷,仅10。4%是市民和国家农民。土地是皇室、贵族、教会和国家的财产,大贵族占有的地产最多,其次是教会。在寺院、教会、贵族和地主土地上的农奴称为私有农奴,在国家土地上的农奴称为“国家农民”,依附宫廷供给沙皇需要的农奴称为“宫廷农民”农奴被固定在领主的庄园上,除耕种自己的一小块份地以维持生活外,必须为领主耕种土地,不服劳役者须缴纳代役租。

农业生产方法十分落后,三圃制仍盛行,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犁和木耙。农奴制手工工场的建立是这一时期新的经济现象。最早的工场是俄籍荷兰商人维纽斯在年经沙皇特许而建立的土拉水力炼铁场。后来铸铜、造纸、制革、玻璃制造等工场也陆续兴建。到17。世纪末,手工工场已有三十所。工场生产主要靠农奴手工劳动,也有一些水力机械。大部分工人是注册农奴和私人农奴,雇工很少。

在工业经济中,农民家庭手工业占重要地位。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大,城乡小商品生产有了发展,农村中出现了许多锻工、木工、织工、皮革工、制呢工。小商品生产者有时还使用雇工,雇佣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城市贫民、交纳代役租的农奴和自由的流浪人。

17世纪后半期,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市场渐渐形成。莫斯科当时人口约二十万,与各地市集如北部的沃洛格达和阿尔汉格尔斯克、东部的喀山和阿斯特拉罕、西部的斯摩棱斯克、普斯科夫和诺夫哥罗德以及南部的基辅等都有密切的贸易联系。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对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具有重大意义。

这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也逐渐提高。富商已从一般商人中分化出来。他们不仅经营国内外贸易,且为沙皇政府代理财务,包收捐税,承包工程,供应军需。这都是俄国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年,沙皇应商人的请求,禁止英国商人在阿尔汉格尔斯克进行贸易。年颁布关税条例,年又制定新商业法规,提高人口税。但是在封建贵族占统治地位、农奴制不断强化的条件下,工商业的发展依然非常缓慢。

斯杰潘·拉辛领导的农民起义

17世纪后半期,绝对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形成。沙皇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他的集权政策得到贵族的支持。专制统治的加强以及捐税的繁重和粮价的高涨,引起人民的反抗。在莫斯科、普斯科夫和诺夫哥罗德等城市都发生人民起义。17世纪后半期最大的一次起义是斯杰潘·拉辛领导的农民战争。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的农民不堪农奴制的压迫,纷纷迁至顿河和伏尔加河。

先到顿河下游的一部分农民占有沃土,构成哥萨克的富裕阶层;后来的则散居在顿河上游两岸,缺少土地和粮食,生活极其贫苦。随着政府压迫的增加,伏尔加河沿岸人民反抗沙皇和贵族的情绪也日益强烈。

60年代中,顿河的贫苦哥萨克首先发难。年,哥萨克在斯杰潘·拉辛领导下,经过阿斯特拉罕、里海,到达叶克河(乌拉尔河)口的叶克。年,拉辛率领五千哥萨克军队又回到伏尔加河,重占阿斯特拉罕。拉辛反对贵族、富商和哥萨克上层分子,号召人民起来争取自由。他说:“谁愿和我在一道,谁就会是自由的哥萨克。我只打杀领主和富有地主,对于穷苦老实人,我要与他们分享一切,犹如兄弟一般。”附近广大农民闻风而起,起义队伍不断壮大。

起义军从阿斯特拉罕沿伏尔加河北上,占领萨拉托夫和萨马拉。年秋,当拉辛主力进抵辛比尔斯克时,农民起义已席卷伏尔加河和顿河间的广大地区。沙皇急忙调集中央和外省贵族的军队镇压起义。10月初,在辛比尔斯克决战中,拉辛的队伍由于组织不善、装备不良被击败。此后,拉辛带领一小队哥萨克退至顿河。次年4月,拉辛被富裕哥萨克出卖,6月在莫斯科壮烈就义。顿河上游和伏加河下游的起义也相继被镇压。-年的农民战争遂告失败。

彼得一世的改革俄瑞战争

17世纪末,俄国还没有通向西欧的海口。其时鞑靼和土耳其控制着黑海口,德意志和瑞典则控制着波罗的海口。俄国要扩张,就要消除这些障碍。沙皇阿列克塞·米海伊洛维奇曾力图打通波罗的海,但未成功。大贵族的争权夺利又使国内改革受到阻碍。

彼得一世(-年)即位之初,政权控制在长公主索非亚和大贵族米洛斯拉夫斯基、哥利津等人的手里。年,彼得靠一部分贵族和军队的支持夺取实权后,即为获取黑海出海口两次进兵阿速夫,和土耳其作战(、年)。第二次进兵时,虽然占领了阿速夫,但出海口问题仍未解决。年,彼得派遣使团赴西欧考察,并寻找反对土耳其的同盟者。

他化名随使团同行,在荷兰的船厂考察,在英国研究造船;归国途中,同奥地利和波兰举行了谈判。虽然反土耳其的同盟并未结成,但他得知控制波罗的海的瑞典与丹麦、波兰矛盾很深,于是参加了丹麦和波兰的反瑞典的同盟。返莫斯科后,彼得严厉镇压了叛变的“射击军”,进一步巩固了政权。

年,反瑞典的“北方战争”开始。这次战争历时二十一年。年6月波尔塔瓦战役中,俄国大败瑞典。在和年分别被瑞典击败的丹麦和波兰,,再度同俄国缔结反瑞典的同盟。不久,普鲁士也参加。-年间,俄国海军打败了芬兰湾的瑞典舰队,攻至斯德哥尔摩附近。年,俄瑞签订尼斯塔得和约,俄国占领芬兰湾、里加湾、卡累利阿、爱沙尼亚以及拉脱维亚的大部分。至此,俄国在北方获得出海口。对黑海出口的夺取,则到很久以后,经过两次俄土战争(-,-年)才得实现。

在对瑞典战争时期,彼得一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二十万人的陆军和有四十八艘战船的海军,兴建许多利用农奴劳动的军需工场。乌拉尔和土拉的工业都在这时期建立起来。先后设立的纺织、制革、造纸等工场有二百余所,为以后俄国工业的发展奠立了基础。

同时彼得推行许多政治改革。他调整和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机构,废除经常干预沙皇权力的大贵族杜马,整顿十分混乱的税务机关,设立参政院(年),分州为省(年)。参政院由彼得指定九个大臣组成,负责拟订法令,监督行政、司法、税收、外交、军事、工商等事务。全国五十个省的省长都直接隶属中央。大教长职务被废除,教会改由宗教会议管理,直接置于皇帝权力之下。这些改革使农奴制国家机器大为加强。彼得时期还建立新都彼得堡,创办科学院、医学校、海军和炮兵学校,此外还简化俄文字母,采用儒略历法,并奖励翻译西欧著作。

彼得一世的改革对加强沙皇统治有巨大意义。他开始了对外扩张,改进了行政管理,兴办了工场工业,使俄国逐步摆脱极端落后的状况。但是彼得改革是在加强对农奴剥削的基础上进行的。正如斯大林所说:“彼得大帝为了提高地主阶级和发展新兴商人阶级是做了许多事情的。彼得为了建立并巩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国家是做了很多事情的。同时也应该说,提高地主阶级、帮助新兴商人阶级和巩固这两个阶级的民族国家都是靠残酷地剥削农奴来进行的。”

叶卡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的农奴制经济

彼得一世死后的三十余年中,京城显贵争权夺利,屡次发动宫廷政变,干预皇位继承问题。彼得的继承者为了获得贵族的支持,不仅扩大了贵族的政治特权,而且以土地和农奴对贵族大加封赏。贵族的领地不断扩大,农奴不断增加。到叶卡德琳娜二世(-年)统治时期,赏赐给贵族的农奴达八十万,农奴制也扩大到乌克兰以及顿河、伏尔加河流域。贵族的私有农奴已占全部农民人口一半以上其余大多数是国家农民。年,地主获得迫使“抗命”农民去作苦工的权力;两年后,又禁止农民对地主作任何控诉。农奴除为地主服劳役外,还须向政府缴纳人头税,服兵役和其他徭役。劳役一般是每周三日,每日劳动时数由地主规定。农奴买卖也很普遍。农奴制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18世纪后半期,工商业迅速发展。年,手工工场有二百多所,60年代增至近七百所,90年代达到一千多所。其中以轻工业发展较快,中心是彼得堡和莫斯科。乌拉尔是炼铁业的中心,所出的铁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工场中广泛使用农奴劳动,使用强制劳动的大工场仍占统治地位。只有一部分属于商人和富裕农民的工场,使用雇佣工人。自由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代役租农奴和破产的手工业者。工业产品的增长促使商业活跃。年,俄国对外贸易总值还不过六百三十万卢布,到年就增至一亿卢布。

18世纪后半期,农奴制经济的发展和以农奴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增加,使各种形式的封建农奴剥削急剧加强。年开始的俄土战争又使劳动大众的生活更加恶化。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群众暴动频频发生。仅在60年代,中部地区的农民暴动就有四十余起。农民杀死地主,焚毁庄园,有时全村农民和政府派往镇压的军队进行激烈的战斗。

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战争

18世纪7年代,俄国爆发了规模巨大的农民战争,席卷乌拉尔河沿岸、外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中下游广大地区。领导这次起义的哥萨克叶美连·普加乔夫(-年),生长在顿河的齐摩维斯克镇,这里也是斯杰潘。拉辛的诞生地。普加乔夫参加过七年战争,退伍回家后,到处流浪,走遍了顿河、伏尔加河和叶克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看到许多逃亡农民和工场工人的贫苦境遇。

年1月,叶克的哥萨克发动了起义,反对沙皇官吏和哥萨克上层分子的压迫。这次起义虽被镇压,但在俄土战争中,政府强征哥萨克与土耳其作战,又引起顿河哥萨克暴动。这时在顿河和叶克河哥萨克中流传着谣言,说沙皇彼得三世想改善农民生活而被贵族杀害,有的人说彼得三世隐藏在哥萨克中间。长时期受皇权思想支配的农民误认为有了一个“好沙皇”,就可以改善他们的处境。

年9月,普加乔夫冒称彼得三世,带领一小队哥萨克在叶克河举义。各地哥萨克纷纷响应,很快形成一支强大的队伍。这次农民起义具有强烈的反农奴制的性质。普加乔夫以彼得三世的名义发布宣言,应允从农奴主的压迫下解放农奴,并“赐给”他们的子孙以“永远自由”;允诺给人民耕地、森林、牧场、池塘、盐矿,免除兵役义务和各种捐税。普加乔夫认为所有地主都是“法律和社会的罪人,是反对俄皇意志的凶恶敌人,必须处死”。参加起义的有俄罗斯人、巴什基尔人、鞑靼人和玛里人等,乌拉尔工场的工人也加入了起义。起义军在两年时间中,转战于莫斯科以东的广大区域,包括乌拉尔山以西到顿河左岸、南至乌拉尔河上游、北抵喀山城和尼什涅·诺夫哥罗德以北的地区。起义军声势浩大,年底人数达三万以上。年7月攻至喀山,接着进抵伏尔加河西岸地区。沿河各地农民纷纷举义,大批贵族逃往莫斯科和彼得堡。

叶卡德琳娜二世加强贵族专制统治的措施

叶卡德琳娜面临农奴制贵族国家的危险处境,决定采取强化国家权力借以制止农民起义的方针。当时欧洲启蒙学派的思想在许多国家中获得广泛的传播,叶卡德琳娜从加强农奴制君主专制国家出发,表示愿意实行“开明专制”。她企图在欧洲造成她是一个“贤哲”君主的假象,常和伏尔泰、狄德罗等人通信,声言要把他们的主张作为对内政策的箴言。年,她在莫斯科召开由贵族和城市富商代表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议订新法典。她为这个委员会写了详细的“指示”,不厌其详地引用了孟德斯鸠和其他启蒙学者的学说,竭力证明在俄国实行专制制度的必要。

在镇压普加乔夫农民起义后,叶卡德琳娜施行了一系列加强国家机构的措施。年,她将全国重划为五十州,每州人口约三十到四十万;州下设县,每县人口约三万。州长直接受沙皇辖制,有时合两三个州由沙皇委派总督统治。县设行政警察机构,内有警察长和两三个从贵族中选出的委员。贵族除享有沙皇赐予的原有特权外,还参与地方行政管理,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根据年颁发的“敕书”,县和州的贵族都组成享有地方自治权的“贵族集团”。每县贵族三年集会一次,选举县的贵族理事;州贵族集会时从县理事中选出州的贵族理事,并选出行政官署的候选人。贵族有权将自己的要求提交总督,或经由特别代表呈交参政院和沙皇。

年,城市管理机构也进行了调整。市民选举市长和若干市杜马代表,市杜马管理市政事务。城市的自治权完全由巨商操纵,城市的行政权则由政府任命的市执政官掌管。叶卡德琳娜还特别加强对边疆居民的统治,限制了顿河哥萨克的自治权,撤销了德涅伯河下游查波洛什雪契的自治权,加强了对叶克河哥萨克的控制。

在外交方面,叶卡德琳娜推行扩张政策,三次参与瓜分波兰,在南方进行了两次反对土耳其的战争,为俄国夺取出入黑海的通路。和年,俄国在对土耳其战争中连续获得胜利。根据库楚克·开纳吉条约(年)和雅西条约(年),俄国占领了阿速夫、刻赤等地,取得在黑海海自由航行的权利,获得对克里米亚合并(年)的承认,并把它的疆土扩展至德涅伯河。

结语

叶卡德琳娜在实行开明专制的掩饰下,加强了对内和对外措施,从而巩固了农奴制贵族专政,把一再受到农民起义震撼的沙皇帝国,暂时地稳定了下来。

1
查看完整版本: 封建农奴制下的沙俄,出现了两位优秀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