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竹林隐士的醉酒狂欢从南朝画像砖看竹林
TUhjnbcbe - 2025/3/10 20:28:00
白癜风医院那里比较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竹林七贤这个题材的画像砖目前为止在南京,丹阳等地都有出土,这其中南京西善桥宫山墓出土的画像砖规格最大,保存最为完好。这套画像砖分作两幅,每幅4人,分别立于墓室的南北两面墙壁上,每个画像旁边都有竖框,框内刻有人名,南面壁刻有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北面壁刻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前七位是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的魏晋名士,最后一位荣启期为春秋时期隐士。每幅画像砖,长厘米,宽88厘米,一共由多块墓砖组成,这套画像砖现存于南京博物院,它是国务院规定的六十四件永久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

南京博物院—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所谓画像砖,是将图画粉本翻刻在木板上面,然后将木板制成模具,压印在未烧制的砖坯上,在每一块砖坯上做好标记后烧制,烧制完成后按照记号进行拼砌。至于画像粉本,一般都是依据名家所画制作的,顾恺之、戴逵、陆探微等绘画名家都画过竹林七贤题材的作品,可惜都没有传世,所以这幅画像砖无法确定是出自哪位画家之手。

竹林七贤画像砖拓本

这幅画像砖所属墓葬年代为南朝时期,有这种规格画像砖的墓葬,墓主人身份应该很显赫,但墓葬没有出土任何墓志铭或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实物,不知道这是不是恰好说明墓主是真的继承了竹林七贤隐世阔达的精神。

竹林七贤图

南北朝,是魏晋五胡十六国之后的一个大分裂时期,西晋短暂的统一之后,随之八王之乱,永嘉之祸,五胡乱华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西晋灭亡,中国的南北方分别出现了多个政权交替,持续将近年,这一时期的政权并不统一,这时的南朝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等朝代长期对峙,所有这一时期的朝代,合称为南北朝。从东晋开始到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在当时已经很有名了。

竹林七贤,是南朝之前,魏晋政权交替时期的名士,魏晋指的就是曹丕建立的曹魏政权和司马氏建立的晋国。这一时期的历史环境和竹林七贤的产生有很大关系。

公元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在洛阳代汉称帝,实行禅让那一套,让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他,建魏国,魏国和蜀汉政权,东吴政权,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曹魏政权的第三位皇帝曹芳在位时,因为年龄尚小,由曹芳的叔叔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这时候趁机排挤架空司马懿,升其为有虚名而无兵权的太傅,后来司马懿假装生病,趁曹爽和小皇帝到高平陵扫墓时,发动高平陵之变,军政大权落到司马家族手中。

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权,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曹髦为帝,司马师不久病死,政权掌握在司马昭手中,这一时期,司马昭为了做出政绩,实际掌握魏国政权的司马氏灭了蜀汉,曹魏年轻的皇帝曹髦不甘心受司马昭控制,据《三国志_魏书-三少帝记-高贵乡公传》记载,高贵乡公,指曹髦,曹髦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曹髦

公元年,这位年轻的皇帝手持宝剑,带领一众侍卫和奴仆杀出了宫,但是最后悲壮被杀。后司马昭又立曹操之孙曹奂为帝,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废曹奂后建立晋朝,史称西晋,西晋于公元年灭东吴,实现统一,而这个统一政权仅存在37年。这是竹林七贤产生的大环境。

竹林七贤画像砖

自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后,司马氏集团对曹魏集团大开杀戒,所谓“曹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天下变故太多,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在这种破族屠身的凶恶势力面前,反抗统治者,意味着随时可能抄家灭族,所以当时有一夜之间,名士减半的说法,官僚士大夫和文人名士们开始学会缄默,并逐渐将原先东汉时期的清议制度,变为玄妙虚无的清谈,之前的清议之下,士大夫群体,他们是有作为士的社会责任在里面的,他们可以无所顾忌的品评人物政治,然而曹魏时期,在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大环境下,他们只能缄默,这时候,一批名士以老子庄子易经为文献骨架,汇通儒道,开创了玄学思想。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都是谈玄高手。在司马懿父子的屠刀面前,文人士大夫们既悲愤不平,却又无可奈何,他们不愿违背自己的意志去投靠或依附司马氏集团,又担心公开反抗会危及身家性命,于是只能采取消极态度,表面上不问政治,终日纵酒狂欢,甚至放浪形骸,借此消解烦恼,躲避灾祸,竹林七贤正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出现的。

竹林七贤画像砖

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说的这种群体,是士这个群体,他们原先并不是一群碌碌无为的酒肉之徒,他们是有才能的,也都有过官职,只是在这种大环境下面,他们内心苦闷却又不能肆意发泄。

《世说新语》记载: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以老庄玄学思想为精神寄托,优游于山间泉畔,以纵酒谈玄,高尚其志著称于世。但其实七贤的态度并不是始终一致的,嵇康,是曹操的曾孙女婿,山涛父亲的表姑则是司马懿夫人张春华的母亲,七贤大多都在曹魏时候担任过官职,但局势变化之后,在严酷的局势面前,特别当统治者的镇压逐步加强时,他们中间开始分化,有人转而投向司马氏集团,有人更加消沉放纵,有人则采取了与名教决裂的反抗行动。。

所谓名教,是指以儒家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制度。竹林七贤中,应推嵇康为第一人,他既是这一群体的领袖和骨干,更是反抗司马氏的最坚决者。

竹林七贤画像砖——嵇康

史书称嵇康尚奇,任侠,文辞壮丽。嵇康在他的释私论里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嵇康犹好老庄,鄙视世俗,主张超越儒家各种克己复礼的纲常束缚,任人之自然本性自由伸展。嵇康,又善琴艺,南朝这幅画像砖中,嵇康头梳双髻,目送秋鸿,手弹五弦。晋书记载,嵇康外出游玩时,获赠一部曲谱,名曰《广陵散》,传给他广陵散的老者告诫他不要传于他人。广陵散旋律激昂,是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或许嵇康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反抗情感,才如此酷爱此曲。

嵇康打铁图

高平陵事件后,嵇康曾企图募兵勇响应征讨司马氏的行动,明显站在司马集团的对立面。《世说新语简傲篇》曾生动描述了他对司马氏集团权贵的态度,说嵇康性绝巧,能够亲手打铁锻造工具,常在家门前一颗大柳树下锻铁自娱,当时朝中高官钟会,是司马氏的重要谋臣,因仰慕嵇康名望,带随从前去拜访,他们政治上是对立的,钟会作为司马氏的重要谋臣,他仰慕嵇康,想结识嵇康,说明嵇康在当时的声望很高。钟会去时嵇康正在锻铁,向秀为他拉风箱,“康扬锤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语。”钟会站了半天,觉得无趣,刚要离去,这时嵇康始发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也不甘示弱,“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他们的谈话中看出当时魏晋玄学思想的流行。

嵇康抚琴图

嵇康的好友,七贤之一的山涛,后来转而依附司马氏,并做了高官,在他离任要再次升迁时,想举荐嵇康继任他的职位,嵇康随即写下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开表示与山涛绝交。嵇康这种不与司马氏妥协的态度终于惹怒当权者,被司马昭网罗罪名杀害。嵇康入狱尚未行刑前,曾有三千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求赦免嵇康,可见他在当时知识界的声望。然而正是这种请愿,越发让司马氏集团感受到嵇康的威胁,以他和曹魏政权的关系,嵇康是断不可能和司马氏合作的,嵇康在死前将自己年幼的儿子托付给自己曾与之绝交的山涛,在行刑前弹奏一曲广陵散后,慷慨赴死。

竹林七贤画像砖——阮籍

阮籍身着长袍,一手支皮褥,一手置膝上,口作长啸状,好似在唱歌。

七贤之中,与嵇康齐名的另外一位领袖人物是阮籍,因他曾做过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阮氏本为世代经学之家,阮籍却崇好老庄。阮籍早年本有济世之志,他有一次在登广武城,观楚汉战场时,感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不知道他是不是在观古谈今。

阮籍所著《乐论》,《通易论》并不反对名教,中年逢高平陵事件后,在玄学思潮和政局的影响下,转而信奉道家,与嵇康成为好友,同作竹林之游

《晋书阮籍传》记载,“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阮籍当时还写了《达庄论》,《大人先生传》等著作,斥责那些所谓理法之士是裤裆里的虱子。他还大胆指出,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助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对残暴虚伪的名教制度批判的淋漓尽致。

阮籍

据说,阮籍眼睛能为青白眼,遇到喜欢的人,就投以青睐的目光,遇到不喜欢的人,就投以白眼。嵇康被杀后,阮籍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不得不入朝为官,因不明阮籍的政治倾向,司马氏进行多次试探,都被阮籍借醉酒躲避过去。

司马昭被封晋公时,位相公,加九锡,按照规定,由曹魏傀儡皇帝下昭加封晋爵,司马昭假意谦让一番,然后再由公卿大臣进行劝进,当时阮籍担任步兵校尉,也被受命执笔,阮籍当时不愿意写,于是借醉不交稿,引得官员来家中催了数次,最后无奈,只得违背初心写下,司马昭看后,还连连称赞。可即便如此,司马昭在为儿子向阮籍女儿求婚时,阮籍仍以狂醉60日不醒而婉拒。此时阮籍的内心,苦闷与悲愤已达极限,又值母亲病故,他纵酒浇愁,数次吐血大哭,直至形消骨立,于年病死。阮籍又是优秀的文学家,他的《咏怀诗》80余首做于晚年最苦闷时,在文学史上有相当的地位。

竹林七贤画像砖——山涛

山涛头裹巾,一手挽袖,一手执杯而饮。

山涛四十岁才入仕途,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是山涛父亲的表姑,两家有着非常紧密的姻亲关系。司马懿和曹爽争权时,山涛审时度势,怕受牵连,隐身不问事物,《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十三》:与石鉴共宿,涛夜起蹴鉴曰:“今为何等时而眠邪!知太傅卧何意?”鉴曰:“宰相三不朝,与尺一令归第,卿何虑也!”涛曰:“咄!石生无事马蹄间邪!”投传而去。未二年,果有曹爽之事,遂隐身不交世务。山涛和石鉴共宿,夜里山涛用脚踢了一下石鉴,问他,现在是什么时候,你还在睡,你知道太傅(指司马懿),称病卧床是何用意吗?当时石鉴自然是不懂的,和山涛说,何必操心这些,山涛叹了一声,告诫石鉴,石生不要在马蹄间来往奔走啊,于是辞官隐退,不久,司马懿果然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被杀,司马氏掌握了政权。因山涛和司马氏的关系,司马氏当权后,得到中用,一再升迁,曾位列三公。

山涛像

山涛和嵇康阮籍的关系极好,世说新语记载,他们的关系是金兰之契。山涛与嵇康阮籍只见一面,就契若金兰,使得山涛的妻子韩氏觉得他们的友情超乎寻常,韩氏好奇,在嵇康和阮籍来山涛家喝酒时,韩氏暗中观察,发现他们的才情果然有别于常人。

山涛

山涛仕途顺畅,公元年,原本担任吏部郎的山涛要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举荐嵇康代其原职,他想让嵇康和司马氏集团缓和关系,让他体面的走出竹林入仕,然而这一举动惹恼了嵇康,嵇康愤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全书将近两千字,言词激烈,毫不留情,第一句,“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之言,然经怪此?”山涛曾称赞他的不仕之志,他因此视山涛为知己,后又说,“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你和我又不熟,你怎么知道我的志向是什么。“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我时常说一些成汤和周武王的是非,鄙夷周公和孔子,我觉得他们是不对的,我若当了官,不停止说这些话,这些话以后流传出去,必定为世俗礼教所不容。嵇康洋洋洒洒几千字,他要决裂的,不止是山涛,更是针对司马氏集团,这恰恰也给嵇康引来杀身之祸。而嵇康临死前,却将儿子托付给山涛,而不是他的哥哥,或与他更加交好的阮籍,他对自己的儿子嵇绍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有巨源在,你就不会成为孤儿。说明,嵇康和山涛虽然政治上有分歧,但他却信任山涛的为人。

竹林七贤画像砖——向秀

向秀头戴帻,一肩袒露,闭目沉思;

向秀好老庄之学,研读庄子,颇有心得,在乡里讲学时被山涛所知,山涛觉他见解超凡,二人成为忘年之交。在山涛的引荐下,向秀结识了嵇康,阮籍。

向秀不善喝酒,嵇康经常打铁自娱,向秀就在旁帮忙拉风箱。钟会拜访嵇康时,被嵇康奚落,当时向秀就在旁边,而这个事件使嵇康得罪了钟会,成为其被杀的源头,钟会并不是一个大度的人,司马昭杀嵇康,钟会起到不小的作用。嵇康因为帮自己的好友吕安调节兄弟纠纷,而被牵连,司马昭竟只是以这种理由,将嵇康和吕安杀害。向秀在经历了嵇康被杀的悲痛之后,心静更加淡薄。

向秀

向秀早年淡于仕途,有隐居之志。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为避祸,不得已顺应朝廷威逼拉拢而出仕。司马昭问向秀,“听说你以前有隐居不仕的箕山之志,为什么今天却来见我了呢?”箕山之志指不愿在乱世做官,。秀曰:“像巢父和许由这样廉洁耿直之人,并不了解帝尧求贤若渴的用心,所以隐居的生活并不是那样值得羡慕。”巢父和许由都是上古时期的高尚清洁之士,尧想把天下禅让给许由,而许由多次推脱归隐,成为千古美谈。

有一次,向秀经过嵇康的旧居时,正值日暮时纷,突然听到悲怆的琴笛声,想起往日一起游玩的场景,感慨物是人非,怀念嵇康吕安不受拘束的才情,写下了千古名篇,思旧赋。

向秀对《庄子》一书有很深的研究,当时庄子一书虽有流传,但过去的旧注都不能点名主旨,向秀在研习老庄子学上颇有见解,对《庄子》加以注释,开创玄学注《庄》的新思路,特别是他对对庄子《逍遥游》的注解:他发现了本质的平等,逍遥是本性的满足,如果满足了自己的本性,那么逍遥本身是没有任何差异的,犹如在金床上或木床上,睡着后的感觉都一样。所以,只要适合自己的本性而自我满足,那么不论大鹏还是小鸟,圣人还是凡人,他们的逍遥也是没有差别的。

竹林七贤画像砖——刘伶

刘伶双目凝视手中酒杯,另一手蘸酒品尝。

刘伶,同样反对司马氏所谓的名教统治,嵇康死后,为避免政治迫害入仕,但终日嗜酒佯狂,任性放荡。《晋书》记载,刘伶身高六尺,容貌丑陋,有一次,晋武帝司马炎向刘伶寻问对策,刘伶大谈道家无为而治,因此被罢官。第二年,朝廷再次征召刘伶入朝为官,刘伶不愿做官,在朝廷特使到达前赶紧把自己灌的大醉,脱光衣衫奔跑,特使看到后觉得他就是一个酒疯子,于是作罢。

刘伶

刘伶常乘坐一辆鹿拉的车子,车上载着美酒,四处游荡,边走边喝,并让仆人带着铁锹随行,说,我在哪里喝醉死了,你们就在哪里把我埋了便是。《世说新语》记载,他甚至终日裸身喝酒,客人来了也不以为然,来人讥笑他不知礼数,他笑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为什么钻到我的裤子里来。

刘伶自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刘伶著作也和酒有关,叫《酒德颂》,这篇文章虚构了两组对立的人物形象,一是“唯酒是务”的大人形象,一是贵介公子和缙绅处士,他们代表了两种处世态度。大人先生纵情任性,沉醉于酒中,不受羁绊;而贵介公子和缙绅处士则拘泥礼教,死守礼法,不敢越雷池半步。整篇文章以颂酒为名,表达了刘伶超脱世俗、蔑视礼法的鲜明态度。

阮咸垂带飘于脑后,弹一四弦乐器。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阮咸为人旷达,好酒,又善弹琵琶,精通音律,相传他是因为善弹,而改名为阮咸。阮咸不喜与人结交,只喜欢和亲族一起饮酒弹弦取乐。他与家族之人一同饮酒时,不用酒杯,而用到大盆,围坐在一起,开怀畅饮。《世说新语》记载,阮咸年轻时在居母丧期间,还作出了身穿孝服、骑驴追赶私恋的鲜卑婢女的这种鄙视繁文缛节的事情。阮咸能从众多魏晋名士中脱颖而出居于七贤之中,和阮籍高望的名气应该也有很大关系。

竹林七贤画像砖——王戎

王戎斜身靠几,手弄玉如意。

王戎,属于天才少年,成名较早,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琅琊王氏门第之高,在东晋时达到顶峰,东晋的门阀政治,使“王与马,共天下,”这个王,就是以王导为首的琅琊王氏。王戎是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最后做的官也很大,他大概也是七贤之中,最庸俗的一位。史书多记载他性贪吝,田园遍及诸州,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说他这个人吝啬,贪财,每次拿着算盘算账,可以算到半夜。

王戎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树,王戎想拿李子去卖,又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破。

《世说新语》记载,王戎的妻子常以“卿”称呼王戎(按礼,妻子称丈夫应为君,丈夫称妻子为卿)。王戎说,妇人称卿,于理不合,以后不要这样。他妻子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亲近你,爱护你,才称你卿,我不叫你称,该叫谁呢,王戎也无可奈何。成语“卿卿我我”就出于此处。

竹林七贤图

要说明的是,竹林七贤在当时可能并不是一个终日聚在竹林饮酒纵歌的团体,他们的出现大概率源于后来东晋名士对西晋以嵇康为首的竹林名士的心向往之,东晋名士在清谈时人为凝聚出的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各自的朋友圈子又相互都有交集,他们又都不愿受名教约束,爱好老庄思想的一群人。

竹林七贤画像砖——荣启期

整幅南朝画像砖上,多了一位人物,这个人是春秋时期高士荣启期,画像上,他披发、长须,腰系绳索,凝思而弹五弦琴。他最为人乐道的是对答孔子的荣期三乐。

孔子路上见到荣启期衣不蔽体,边弹琴边唱歌,问他因为什么而这么快乐。荣启期答,我的快乐有很多,主要有三个,天地万物,人最尊贵,我生而为人,是一乐。男尊女卑,我为男儿身,是二乐。很多人寿命很短,有些尚在襁褓就死了,而我已经九十五了,是三乐。因为这次对话,他乐达的处事态度,使后世很多人将他奉为高士。将他与竹林七贤画在一处,既能使画像砖构造均衡,又可以和七贤的竹林之乐产生共鸣。

竹林七贤画像砖

以上八人皆席地而坐,各具神态,相互间以银杏、松树、垂柳等树木间隔开来,形成一组既各自独立又和谐统一的大型画像砖组。

1
查看完整版本: 竹林隐士的醉酒狂欢从南朝画像砖看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