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全省首个基层文化协作区探访:打破地域分割的文化创新亮点
暮秋时节,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晚会即将在仙居县下各镇拉开帷幕。
锣鼓响,脚底痒。刚吃完晚饭,附近十几个村的几百名村民就急忙放下碗筷,扛着凳子,急匆匆地赶到演出场地,等着欣赏这台充满乡土味的节目。
7点整,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声,一群老年妇女率先上台跳起排舞。随后,顺口溜、方言快板、三句半、小品、越剧表演唱、诗朗诵等一个个精彩节目令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全场不时爆出阵阵掌声。
这台晚会由仙居县下各、双庙、大战、朱溪等4个乡镇组成的东部基层文化协作区联合演出。该县文化局文艺科科长方学斌告诉,基层文化协作区于3年前组建,到目前,在全省还是独一无二。
仙居县属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基层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单个乡镇普遍存在文化队伍力量弱、专业文化人才缺、文化资源分散、文艺形式雷同、文化交流与队伍培训严重缺失等状况。
不仅如此,因为受区域和条块分割限制,过去,各乡镇开展文化活动都是各自为*,使得活动经费不足、活动组织能力不强、活动组织机制单一等问题突出,已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08年,仙居县在全省率先推出基层文化协作区,旨在通过建立跨乡镇的基层文化协作区组织,为基层文化创新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其具体做法是,按照区域,把全县乡镇划分成四大片,组建成4个覆盖全县每个乡镇的基层文化协作区,即:由横溪镇、湫山乡、溪港乡、安岭乡等乡镇组成西部协作区;由白塔镇、田市镇、皤滩乡、淡竹乡等乡镇组成中部协作区;由安洲街道、步路乡、上张乡、广度乡等乡镇街道组成城峰协作区;由朱溪镇、双庙乡、下各镇、大战乡等乡镇组成东部协作区。
协作区有规范的组织机制,其基本职能是,通过联合策划、联合组织、联合活动等形式,聚集资源,实现文化资源利用集约化。同时,各协作区还以联络员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协同配合制度等形式,使文化活动高效开展。协作区最大的好处是,打破了原先以乡镇为主体,开展文化活动所造成的地域和条块分割弊端,实现了文化人才异地交流、文化资源优化组合,形成了新型的区域性文化工作体制和协作机制。
如今,仙居基层文化协作区已成为全省文化创新的一大亮点。3年来,该县各乡镇和文艺骨干参与文艺演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基层文化活动经常开展,不仅推出了许多新节目,还挖掘了叠罗汉、抬阁、铜钿鞭等一批传统优秀节目,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低收入农户,更是过足了“戏瘾”。
最近,由白塔、田市、皤滩、淡竹等4个乡镇组成的中部协作区,联合推出了一台名为《永远跟*走》的文艺晚会,在当地轮番上演,广受农民朋友欢迎。
白塔镇中宅村擅长排舞表演的村民朱秀珠,是该协作区的热心演员。她说,以前,各乡镇自己组织一台文艺晚会困难重重,仅资金就吃不消。现在好了,推行基层文化协作区,各乡镇只需负责自己的节目,至于后勤保障、舞美设计、节目单等公共开支,全由协作基金出。
朱秀珠告诉,一场演出总费用大约7000多元,扣去公共开支,各乡镇实际分摊到的,只有千把元钱,可以说,推行基层文化协作区,是真正的花小钱、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