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陷入矛盾的茅盾文学奖
作者:张敬伟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结果日前揭晓,贾平凹著《秦腔》、迟子建著《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著《湖光山色》、麦家著《暗算》四部长篇小说获得殊荣(见本报今日22版)。对于依然轮空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文坛而言,那是哀怨、酸葡萄、无奈等多种复杂的情绪。而茅盾文学奖,则是体制内最主流的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但是从前6届的获奖作品和作家情况看,这个崇高的奖项也摆脱不了鸡肋的属性。试看,已经获奖的作品和作者至今畅销不辍、被读者熟知的又有几人?在这点上,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有一样的问题——几个评委,带着凝固的评判标准,去给作家和作品量化打分,然后排位。当文学一旦异化为某种裁判的形式,文学立体复杂的审美空间就被忽略,而成为一种让“作家”成名的工具。本届茅盾文学奖,应该说还是下了一些功夫的,譬如在评委年轻化、作家作品选撷的多维化上都有让人惊喜的地方。但是总体而言,其传统价值取向不改,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依然固本于现实主义的层面。只是在形式上向新一代作家的作品做出了适当倾斜。总之,这个奖项既要保证体制内的传统价值取向不改,又要向新的读者诉求做出妥协,就难免呈现出矛盾性。在获奖的这四部作品中,《秦腔》、《额尔古纳河右岸》、《湖光山色》虽各有特点,但是反映的社会空间相对蹇窘,关中某镇、边境某族、中原某村,虽然作家们依据这些观照点在时空转移中能够抽象出时代的演变和相关人等的命运轨迹。但是这些只是中国当代社会某个侧面的蒙太奇,而非社会变革的全部。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家的写作手法很讨巧,因为小说独特的地域属性既无意识形态上的忌讳,又太具现实主义的特点。而且这些作品的时代背景跨度自由,可以任由作家升华出传统价值取向的韵味来,从而符合茅盾文学奖的价值观评判。就此而言,这三部作品的获奖和以往6届一样,并没有多少亮点可言。正如诺贝尔文学奖不会偏爱年轻人、不会向络文学折服那样,茅盾文学奖也不会放弃传统价值这个根本。因为体制内的文学向来都有一种精英和经典的固执,不愿向多流变的文学低头。不过,在矛盾中行进的茅盾文学奖,还是让人读出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