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文章差异化进入模式下企业海外投资生产率
TUhjnbcbe - 2022/2/27 20:02:00
本文选自《经济学报》年第8卷第2期

引文格式:周茂,操方舟,李雨浓.差异化进入模式下企业海外投资生产率“学习效应”有何不同?[J].经济学报:26-44.

作者信息:

周茂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操方舟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李雨浓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摘要基于手动整理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全新数据库,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对两种不同模式下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生产率"学习效应"的异质性和其形成机制进行因果效应评估。研究发现∶(1)并购和新建两种模式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生产率"学习效应"均显著存在,且并购的总体效应大于新建;(2)从动态趋势看,新建模式下的生产率效应逐渐削减,并购模式由于存在资源整合过程后期的生产率效应更突出;(3)从渠道机制来看,在新建和并购两种模式下,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的共同渠道机制为规模效应,经验曲线效应和利润驱动效应都不显著。并购模式相较于新建模式,其规模效应更为突出,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不及新建模式。本研究可以为我国企业采取差异化模式"走出去"的生产绩效评估等方面提供理论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投资模式;全要素生产率

主要结论

(1)在新建和并购两种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下,对外直接投资均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生产率。但是,两种模式下对外直接投资"学习效应"具有异质性。具体来说,一是并购模式下的总的"学习效应"大于新建模式下的总的"学习效应";二是在两种模式下对外直接投资"学习效应"动态趋势也存在差异。动态趋势检验结果表明,对于新建模式,生产率效应仅能持续到第2期,且第2期的效应大小相较于第1期也有减小。对于并购模式,生产率效应在第1期和第3期显著为正,且3期的效应要比第1期大得多。

(2)从渠道机制来看,在新建和并购两种模式下,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的共同渠道机制为规模效应,经验曲线效应和利润驱动的作用都不显著。并购模式相较于新建模式,其规模效应更为显著,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不及新建模式。基于此,本文认为并购模式的规模效应更大是造成并购模式下总的生产率"学习效应"大于新建模式的原因。

本文的*策启示在于,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大力推进企业"走出去"是提升企业生产率的有效手段。在企业资源整合等各方面能力有所保证和外部环境允许的条件下,跨国并购相比新建投资对于生产率提升这一目标实现起着更大作用。此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应重点改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影响,以确保"走出去"对我国企业的正向反馈。

主要贡献

(1)基于整理形成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库,为缓解生产率"自选择效应"等内生性估计偏误,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评估了两种不同模式下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生产率"学习效应"的异质性。

(2)基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规模效应、经验曲线效应和盈利能力考察了不同模式下对外直接投资生产率"学习效应"的形成机制。

0引言

自年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攀升。特别是近年来,对外投资在双向投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年,我国首次实现资本项下净输出。在此背景下,对国家整体和微观主体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企业"走出去"能给中国发展带来什么利益和机遇?特别是对于市场微观主体企业来讲,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自身绩效是否有提升作用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根据异质企业贸易理论和跨国公司理论开展的一系列经验研究基本上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验证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学习效应"(Desaietal.,;蒋冠宏等,;蒋冠宏和蒋殿春,;ChenandTang,;Cozzaetal.,)。但是,既有文献通常是直接比较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未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率差异,没有考虑在不同模式下对外直接投资"学习效应"的异质性。事实上,从投资金额和投资项目构成来看,我国企业"走出去"实践中的投资模式都体现出显著差异①,并且理论上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提升企业生产率的机制渠道也存在较大差异(Buckleyetal.,)。由此引申出的一个问题,不同模式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生产率"学习效应"是否不同?

Arrow()最早提出"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此后,国际经济学中的出口和海外投资均运用到"学习效应"。随着异质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近年来对于企业出口带来的经济效应,大多数文献认为企业出口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生产率(BernardandJensen,;DeLoecker,;Atkinetal.,等)。相较而言,对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生产率的"学习效应",相关文献略有欠缺。在这类文献中,已有研究大多验证了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生产率的"学习效应"。此外,通常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够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规模效应、经验曲线效应和协同效应等渠道促进生产率提升,并且上述传导机制可能由于在不同模式下存在异质性因而生产率总的提升效应不同(KleinertandToubal,;Buckleyetal.,;PradhanandSingh,;Cozzaetal.,)。总的来说,鲜有文献通过区分企业的投资模式,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对生产率"学习效应"的影响机制。

出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相较于国外系统性的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虽不乏针对性但一直缺乏系统性。现阶段,公开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主要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然而《公报》仅提供国家和行业层面经加总的宏观数据,因而不适用于我国微观企业层面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对于这一问题,部分文献如白涛等()、林莎等()、周经和蔡冬青()等抽样调查获得企业对外投资模式等相关信息。但是,这样形成的数据很可能由于有样本量小、企业分布集中和时间跨度短等问题导致得出的结论很大程度上不具有普遍性。此外,另外一部分文献如陈丽丽()、周茂等()、蒋冠宏和蒋殿春()等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全新数据库,检验了不同模式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生产率的"自选择效应"。

在方法上,要准确评估对外直接投资的"学习效应",关键在于如何控制投资前企业对于投资模式的生产率"自选择效应"。否则,投资前生产率的"自选择效应"和投资后的"学习效应"混同在一起,会造成反向因果等内生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参照ChenandTang()、Cozzaetal.()、蒋冠宏和蒋殿春()等文献的做法,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学习效应"进行因果评估。

1数据和研究方法

1.1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定义

本文参照周茂等()的定义,从投资标的角度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区分为新建投资和并购投资。新建投资又被称为绿地投资(greenfieldinvestment),属于比较传统的投资模式,是指跨国公司采用"一揽子"生产要素投入在海外建立全新的分支机构,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而并购投资(cross-bordermergersacquisition)是指跨国企业对目标市场现有企业取得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跨国投资行为,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比较流行的投资模式,可分为跨国兼并与跨国收购。新建和并购是最常见的对于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划分,除此之外,还可将海外市场进入模式从股权角度分为授权、合资和独资三类(Hilletal.,),其中独资与合资也是企业进行OFDI(outwa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它会对企业取得持续竞争力以及长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Brouthers,)。实际上,可以结合两种进入模式分类标准对企业OFDI投资模式进行细分考察,但是采用投资进入模式的两个维度的交叉定义势必会加大研究过程中理论构建和对于结果解释的难度,并且考虑到在我们整理的数据库中获取的企业的投资股权信息并不完整,因此本文从投资标的角度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区分为新建投资和并购投资。

1.2数据

1.2.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研究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三个来源∶《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根据《名录》整理的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全新数据库。其中,《名录》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是易得的,关键在于获得企业的对外投资模式等信息。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具体依据《名录》上"走出去"的公司名称,依照一定顺序搜寻母公司和子公司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章差异化进入模式下企业海外投资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