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小历史伊凡三世的奋斗莫斯科公国称霸
TUhjnbcbe - 2022/5/30 17:18:00
伊凡三世的统一大业:伊凡三世继位时的莫斯科大公国已经从内战造成的破坏中恢复了过来,国势强盛,以伏虎之态屹立在罗斯诸国中,此时的莫斯科已经具备了实现统一所需要的*治、经济和*事条件,只差一个足够冷静和能做出大胆决策的领导者,而伊凡三世恰恰就是这样的人。彼时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早已不复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时代的盛况,国家的衰落体现在内部市民和贵族之间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各种苛捐杂税和粗暴统治让"共和"之名不复存在,就连维策议会都不再召开了。普通民众多次爆发的反抗和起义也很说明问题。由于*事能力的下降,诺夫哥罗德的上层贵族们便打算与一个强国结盟,利用那个强国的*队去镇压未来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叛乱。真正的俄国国父摆在他们面前的无外乎有两种选择,要么加深与南方莫斯科大公国的联系,强调对她的臣属关系,但他们也十分恐惧自己被伊凡吞并。最重要的原因是伊凡热衷中央集权的*治形态和崇尚贵族寡头*治的诺夫哥罗德截然相反,这触及了后者的核心利益。要么就和旁边兴起的波兰-立陶宛邦联结盟,她们"贵族民主制度"的*治形态更接近本国的理念。毫无意外,他们选择了后者。

14世纪末期的"白桦树手稿",见证了诺夫哥罗德鼎盛时期的文化昌明

此时波-立邦联的执*者是卡西米尔四世。面对送上门的好事,岂有不笑纳之理?卡西米尔四世欣然同意了诺夫哥罗德的同盟请求,并且还向后者派遣了自己的全权代理人。得知这一切后,伊凡敏锐的意识到,动手的时机到了。伊凡早有吞并诺夫哥罗德之心,只是一直碍于没有个合适的借口,而诺夫哥罗德对罗斯人的"叛变"行为就是最好的口实和把柄。

特维尔的亚历山大,诺夫哥罗德独立时期的最后一位王公

伊凡为了让自己的吞并行为更合理和"文明"一些,他先让莫斯科主教谴责诺夫哥罗德的"背叛",宗教谴责的同时,他下令开始集结*队。次年,伊凡集结了全罗斯的各位王公开了个探讨要不要进攻诺夫哥罗德的会议,这是一个从开始就已经确定好结果的会议,只是碍于形式不得不办一下。6月,伊凡率领从罗斯各地集结起来的*队向北方出发。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毁灭:诺夫哥罗德的贵族们知道灭顶之灾已经到来,他们向周边所有国家发出了求救的讯息,甚至向自己的老对手利沃尼亚宝剑骑士团乞求援助。然而因为各种原因,包括波兰和立陶宛在内,一个援*都没有到达,诺夫哥罗德被迫独自迎战伊凡的*队。7月14日,双方在舍隆河展开决战,人数众多但士气低迷的诺夫哥罗德*队很快被打败,数千人或被杀或被俘。伊凡是一位精明谨慎的*治家,他并没有狮子大开口一下吞并诺夫哥罗德,他仅仅加强了自己凌驾于后者之上的*治权力,并处罚了诺国内亲立陶宛的贵族,在索取了15,卢布的贡税后就离开了。事实证明,伊凡的策略是非常有效的。战败的耻辱和赔款加剧了诺国内部矛盾,百姓再也无法忍受国内贵族,他们联名请求莫斯科大公来为他们主持公道,这正中伊凡下怀。(伊凡三世彰显了他强大的*治智慧。如果他在舍隆河之战后就直接吞并诺国地区或者取消他们的维策制度,这势必会引起诺国举国上下对莫斯科的不满。要知道诺夫哥罗德的独立传统由来已久,名义上的罗斯大公在诺国内几乎没有任何权力,诺国人也并没有罗斯公国的归属感。对诺国的暂时宽容态度会极大缓解自己武力扩张的负面影响,还会加剧诺国国内的内斗。)维策议会制度的毁灭年,伊凡以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的姿态来到诺国,他在首都开展批斗大会,凡是他认为,注意,是他认为有叛逆罪的地方贵族都被带上镣铐押往莫斯科,伊凡就这样取得了诺国的最高审判权。但当时诺国已经有人清楚的认识到伊凡越过求证,申辩等司法程序直接利用汹涌民意的判决是不合常规的,但这种声音被淹没在了民众此起彼伏的叫好声中。年,伊凡派使者去到诺夫哥罗德,拐弯抹角的询问他们愿不愿意接受自己的统治,诺夫哥罗德贵族干净利落的予以拒绝,并且客气的送使者离开。这一切都在伊凡的掌控之中,伊凡迅速宣布诺夫哥罗德之前已经效忠了自己,现在的行为就是背信弃义。于是就发动了第二次对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战争。11月,伊凡的*队已经将诺夫哥罗德城包围的水泄不通,城中贵族被迫与他谈判。谈判的结果显而易见,诺夫哥罗德所有省份和西伯利亚的殖民地完全并入莫斯科大公国版图,前者引以为傲的维策议会制度被彻底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所有人都要唯莫斯科大公一人是从。诺夫哥罗德城中心有一口大钟,一个世纪以来,就是这口大钟负责召集全城市民和贵族参加维策大会,它也是诺夫哥罗德议会制度,公民社会和独立自由的合法权利的象征。然而这口大钟被拆了下来,直接当做战利品运回了莫斯科。伊凡甚至没有放过城中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了几个世纪以来无数珍贵图书和手稿的图书馆被莫斯科士兵们烧为一片焦炭。伊凡将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一半的土地封给了自己,其余的给了盟友。从~,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宣告覆灭,享国三百四十二年。诺夫哥罗德亡国(~年诺夫哥罗德地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起义,意图复国的贵族重新占领诺夫哥罗德城,并且与卡西米尔四世,骑士团等势力交往。但伊凡无情而迅速的率*镇压,他甚至开炮轰击诺夫哥罗德城墙,最终城内发生叛乱,起义失败。伊凡将城内数百家不忠于他的世家大族全部流放,财产全部没收。随后,伊凡将诺夫哥罗德地区超过8,家的中产阶级或是小贵族也全部强制迁移到莫斯科的其他地区。随着诺夫哥罗德的国家特点逐渐被莫斯科的*治、法律和习俗替代,前者彻底融入进了后者中。)年,雅罗斯拉夫尔公国被并入莫斯科。年,罗斯托夫公国并入。年,拒绝吞并的特维尔王公米哈伊尔被伊凡打败,他逃到了波兰,最终在克拉科夫郁郁而终。桀骜不驯的维亚特卡公国誓死不从。年伊凡碾碎了她的抵抗并处死了誓不投降的维亚特卡王公。普斯科夫公国的行*制度和诺夫哥罗德是一样的,因此伊凡就动用了老办法,通过各种分化瓦解的手段最终以最小的代价拿下了普斯科夫。年,梁赞公国也并入了莫斯科。金帐汗国的彻底崩溃:年,当金帐大汗艾哈迈德的使者来到莫斯科,要求伊凡三世向大汗致敬效忠时,伊凡当着使者的面直接撕毁了大汗的敕令文件。年,盛怒的艾哈迈德汗组织大*准备讨伐莫斯科大公国,但没等伊凡动手,艾哈迈德汗就被敌对部落的伊瓦克汗袭击,并被其杀死了。伊凡三世撕信事件年,末代大汗赛克赫阿里被克里米亚汗国击败,金帐汗国彻底灭亡。依靠武力征服起家的金帐汗国的统治根基注定是不稳固的,最终落得如此结局也算是一种天命。(伊凡三世撕毁大汗使者要求其致敬的敕令信件只是后来杜撰的故事,但也足够说明当时金帐汗国统治的崩溃与莫斯科的强大。)年,基辅的圣·奥尔嘉在前往君士坦丁堡回国后,怀着对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崇拜,宣布皈依东正教。年,东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身穿紫袍战死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前的玫瑰花海中。年,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亚几经辗转,在罗马教会的支持下来到莫斯科嫁给了伊凡三世。教会原以为已经改信天主教的索菲亚能在莫斯科扩大天主教的势力,没成想机智的索菲亚到地方就宣布重新皈依东正教,并且巩固了东正教在莫斯科大公国的地位。千年帝国的最后结局介绍这段历史只为了说明一件事,伊凡三世自认为他是东罗马帝国法理上的继承者,亦是东正教会的捍卫者,他宣布自己是所有罗斯人的统治者,并且作为基辅罗斯法理上的继承人要收回她丢失的土地。扩张行为到底的不光彩的,是需要一个借口的,而这几个称号往身上一加,就有了许多对外扩张的理由了。首当其冲的就是立陶宛,因为她在一个世纪前确实占领了一部分基辅罗斯的领土。第二次立陶宛-莫斯科战争:莫斯科大公国和基辅罗斯之间的所谓"继承"关系是值得商榷的,正统基辅罗斯早已毁于蒙古入侵,后来的一系列罗斯公国也不过是金帐汗国的藩属,包括莫斯科。伊凡三世时期莫斯科崛起,她总是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名号,一个能让众人认可,至少是表面上认可的光鲜外表。基辅罗斯代表的是东斯拉夫土地上最被人认可的*权,因此,宣布自己继承了基辅罗斯,也就意味着继承了她统治全罗斯领土的合法性。当然,这种合法性只建立在谁拳头大的基础上。假设最终是由诺夫哥罗德统一了全罗斯,那她也可以自称为基辅罗斯的继承者,而实际上诺夫哥罗德还真就比莫斯科更"根正苗红"一些。但不管怎么说,拳头最大,实力最硬的伊凡三世已经这么说了,那拳头没他硬的其他王公也就得坡下驴地认了。那么按照这个逻辑,伊凡先生的统一大业还没有结束,因为包括斯摩棱斯克在内的一大片前罗斯领土还在立陶宛大公国的手里,法理依据也好,弱肉强食也罢,反正结局都是一样,打吧!亚历山大·雅盖隆契克年8月,伊凡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开始了大规模的侵略行动。过程没什么好说的,立陶宛巅峰期已过,此时的*事实力已大不如前,再加上伊凡属于不宣而战,自己完全没有准备,被打的落花流水。伊凡连续攻占了姆岑斯克(Mtsensk)、吕布特斯克(Lyubutsk)、斯皮耶斯克(Serpeysk)和梅晓夫斯克(Meshchovsk)。此时的立陶宛大公是亚历山大·雅盖沃,此时他才刚继位没两年。打不过,那就谈吧。双方在年签订合约,立陶宛大公国割让了维亚济马公国和奥卡河上游相当大的地区,总计约为87,平方公里,半个贵州省那么大。签订条约之前,亚历山大为了让双方的和平能维持的长久一些,就与对方缔结了*治联姻,他迎娶了伊凡的女儿莫斯科的海伦娜。第三次立陶宛-莫斯科战争:脆弱的和平只维持了六年,亚历山大试图运作外交手段利用瑞典和鞑靼人反对伊凡三世的统治,但全都以失败告吹。而事实证明,伊凡三世并不想实现长久的和平,已经嫁给亚历山大的自己的女儿就是他楔进立陶宛的一颗大钉子。海伦娜的作用基本就是个间谍,她经常向父亲汇报关于亚历山大的"不轨"举动,这都给了伊凡实施下次侵略的借口。亚历山大也不傻,他第一时间就联系了波兰国王扬一世·奥尔布拉赫特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斯二世,想要他们支援自己对抗莫斯科大公国。而此时的波兰和匈牙利正深陷与奥斯曼帝国战争的泥潭,根本无暇他顾。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伊凡三世才更加放心大胆的对立陶宛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伊万加紧准备新的战争,召集了火枪兵队伍;普斯科夫人组成了后备*;无地的贫苦农民充当步兵,资产"10索哈"以上的农民提供一匹马,"40卢布"以上的农民提供一匹马和穿戴盔甲的战士。从农民和商人中征集的终身服*役者也从罗斯其他领地召集起来,王公和领主的队伍汇集起来。"—《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有趣的是,伊凡在大*开拔之前还向亚历山大送去了一封信件,单方面撕毁了年的合约。16世纪第1年的5月份,伊凡三世再次入侵立陶宛大公国。和上次一样,大*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下姆岑斯克、布良斯克、特鲁布切夫斯克、戈梅利、契尔尼戈夫、柳别奇、斯塔罗杜布、普季夫利、雷利斯克等一系列城市和城堡。亚历山大孤注一掷,集结全国所有*队约40,人,在大贵族康斯坦丁·奥斯特罗日斯基率领下迎战伊凡三世的主力于韦德罗希河畔,决战一触即发。年的态势7月14日,莫斯科*队先手渡河,刚刚与敌接触就诈败撤退。康斯坦丁不知是计,领*过河追击,结果立陶宛*刚刚渡河,莫斯科*反手就打了回来。立陶宛*虽然处境不利,但还是坚持作战。双方在激烈肉搏时,莫斯科的一支伏击部队在侧翼猛攻立陶宛*,后者很快崩溃。康斯坦丁力战被俘,被押解送往莫斯科国内。韦德罗希战役,立陶宛大公国决定性失败,主力大部被歼。伊凡三世趁胜追击,一路攻城略地,开始围攻斯摩棱斯克,但毕竟城防坚固,伊凡三世的围城战失败了。年6月,波兰国王阿尔伯特一世早逝,他的兄弟亚历山大登基为波兰国王。但这仗已经没法打了,亚历山大被迫向匈牙利兄弟求救,匈牙利说我也没*队支援你,但我可以帮你谈判......在匈牙利使臣的帮助下,双方再次签订停战协定。亚历山大割让了70个地区,22个城镇(城堡)给了莫斯科大公国,损失,平方公里领土(约为一个湖南省的面积),换来的是年~年,为期六年的和平。立陶宛失败的原因:立陶宛的*队由贵族临时征召的民团、卫队和雇佣兵组成。加上承平日久,失去战斗磨炼,*队素质和战斗力有一定的下降。而莫斯科大公国的*队在统一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战斗素质和士气非常高涨。立陶宛大公国的统治根基非常不稳固,属于重度分封模式,地方权力很大,统治者无法短时间内有效调动所有资源应对战争,这与莫斯科大公国的绝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鲜明对比。立陶宛施行宗教、民族宽容*策,民族文化同化率太低,加上国内罗斯民族人数远远超过立陶宛民族,导致领土内罗斯民族的立陶宛归属感很少,反而对莫斯科大公国的归属感较高。因此一旦发生战争,各种东斯拉夫平民和贵族充当带路*就不用说了。伊凡三世发动的第一场战争不宣而战,亚历山大本来就处于极大劣势,加上没有提前准备的时间,遭受的战争损失无法弥补成为恶性循环。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历史伊凡三世的奋斗莫斯科公国称霸